第31章 解讀推銷實務(2)(2 / 2)

“行!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那三個男子相視一笑。

原來他們的三句話考的是推銷員應該具備的判斷力、融洽性和鍥而不舍的推銷素質。

大道理:好的招聘方式不在於有多麼嚴格的考核程序,簡單明確的就是好的。該公司根據推銷員的職責要求,巧妙設計了三個相關問題,就快捷地判斷出了應聘者是否適合推銷員工作。

貝吉爾的信念

絕處逢生的法蘭克·貝吉爾,有一個成功的工作信念:推銷就是要主動去爭取顧客,一個能力再平凡的人,隻要能遵守每天認真拜訪5個客戶的原則,熱忱地把保險好處與他人分享,這樣就能成功了。

貝吉爾從事保險行業的第一年就拜訪了1849人,其中有82個潛在保險戶,但隻成交了66件,占拜訪客戶的1/29。

後來當他技巧逐漸成熟,經驗日益豐富時,貝吉爾每天拜訪3個人,就有一位可以成交。20年來,他每天拜訪5人次,一生共累計有4萬人次的拜訪記錄。

大道理:推銷員有兩個大敵:一為偷懶,一為未能充分利用時間。有推才有銷(推銷),有動才能活(活動),有訪才有結果(開花又結果)。

一字千金

戰國時候,盛行一種“養士”的風氣,有權勢的人都喜歡招攬各種人才,把他們養在家中,隨時為自己效力。這些投靠權貴的人被稱為“門客”。

當時秦國的相國(官名,相當於後來的宰相)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這麼多門客之中,各個階層、各種經曆的人都有。呂不韋為抬高自己的名聲,叫他們收集眾說編寫一本厚厚的書,題名為《呂氏春秋》。在這本書裏,天文地理,風土人情,古今治亂都寫到了。

書寫好後,呂不韋下令把書掛在首都鹹陽的城門上,同時宣告:有誰能夠增加或者減少這本書一個字的,相國賞他千金。

幾天過去了,始終沒有一個人提出這本書的不足之處。

《呂氏春秋》真的完美到增減一個字都不行嗎。不是的,隻不過由於呂不韋當時是權勢顯赫的相國,這本書又是他立意要標榜自己,用“呂氏”名義寫成的,人們有意見也不敢提出來就是了。

大道理:推銷前如果能認真準備,力求使自己的表達精練準確,就可以迅速達到讓顧客滿意和成交的最佳效果。

看到什麼

有一個推銷新手工作一段時間後,因為找不到顧客,自認為幹不下去了,所以向經理提出辭職。

經理問他:“你為什麼要辭職呢。”

他坦白答道:“我找不到顧客,業績很差,隻好辭職。”

經理拉他到麵對大街的窗口,指著大街問他說:“你看到什麼了。”

推銷員答道:“人啊!”

“除此之外呢。”

“除了一大堆人,就隻有路啊。”

經理又問:“在人群中,你難道沒看出許多的準顧客嗎。”

推銷員恍然大悟,馬上收回了辭呈。

大道理:顧客來自準顧客,準顧客滿大街都是,問題是如何將他們找出來。推銷高手永遠有拜訪不完的準顧客,而推銷新手總是為找不到準顧客而發愁。

每日一得

約翰尼是一家連鎖超市的打包員,他利用自己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設計了一個程序,他把自己尋找的“每日一得”都輸入計算機,再打上好多份,在每一份背麵都簽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他給顧客打包時,就把那些寫著溫馨有趣或發人深思的“每日一得”紙條打到買主的購物包中。

一個月之後,連鎖店裏發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無論在什麼時間,約翰尼的結賬台前排隊的人總要比其他賬台多好多倍。值班經理很不理解,就大聲對顧客說:“大家多排幾隊,請不要都擠在一個地方。”可是沒有人聽他的話,顧客們說:“我們都排約翰尼的隊,因為我們想要他的‘每日一得’。”

大道理:我們經常為推銷不出自己而煩惱,總認為自己很努力,但推銷效果甚微。打包員推銷的成功給了我們啟示:既要時刻為顧客創造快樂,又要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