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時一個人要付出很高的代價,才能達到向往的目標。因為,如果你對你的工作感到不愉快,這種不滿的毒害就會擴散到你生活的各個方麵,增加你達到目標的難度。
如果你的工作值得你付出代價,你就要激勵鬥誌,永不滿足。不滿可能是積極的或消極的,好的或壞的,這完全決定於你的心態。
富蘭克林人壽保險公司前任總經理貝克說:“我敦勸你們要永不滿足。不滿足的含意不是心灰意冷,而是上進心的不滿足。這種不滿足在全世界的曆史中已經產生了許多真正的進步和改革。我希望你們絕不要滿足。我希望你們永遠迫切感到不僅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自己,而且需要改進和提高你們周圍的世界。”
不滿足就能激勵人們從弱者變成強者,從失敗走向成功,從苦難走向幸福,從貧窮走向富裕。
當你犯了錯誤時,你應該怎樣辦呢?當事情出了問題時,當他人對你產生誤會時,當你遭遇到失敗時,當一切都似乎暗淡無光時,當你的問題看起來好似不可能令人滿意地解決時,你又該怎麼做呢?
難道你就無所作為,聽憑困難壓倒你嗎?難道你就束手無策,逃之天天嗎?
麵對困難你能激起鬥誌,把不利的條件轉變為有利的條件嗎?你能確定你需要什麼嗎?當你認識到你所向往的目標能夠並將要實現時,你能應用切實而清醒的思考並積極地行動起來嗎?
拿破侖·希爾說:“每種逆境都包含等量的成功的種子。”你想想,在過去有些事情似乎有巨大的困難或不幸的經曆,它們卻會鼓舞你取得了成功和幸福;沒有這些東西,你反而不會取得這種成功和幸福。你想想,這種情況難道不是事實嗎?
永不滿足能夠激勵你取得成功。愛因斯坦是不滿足的,因為牛頓的定律不能解答他的所有問題。所以他不斷地探究自然和高等數學,終於提出了相對論。根據這種理論,人們找到了擊破原子的方法,懂得了質量與能量互相轉換的關係,並成功地征服了空間和解決了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如果愛因斯坦沒有這種永不滿足的精神,這些成就不可能取得。
當然,我們並不都是愛因斯坦,我們的奮鬥結果不一定能改變客觀世界,但它卻能改變我們的主觀世界,使我們能沿著我們所要走的道路前進。
一個人的個性、能力、才能在某一環境中能使你愉快並獲得了成功,在另一個環境中就可能會產生相反的結果。你有一種傾向:喜歡做好你所想做的事。當你做不稱心的工作或從事自己不擅長、內心非常討厭的工作時,你就像“圓鑿方榫”。但在這種令你不愉快的情境中,你仍然能改變你的地位,把自己置於愉快的環境中。
或許改變你的個性和才能是不大可能的。那麼,你可把你的環境作一下調整,使之符合你的個性、能力、才能,使你愉快起來。當你做這件事時,你便是在把圓榫眼改方,也就是改變環境,使其適合你的需要,這樣就可以幫助你把消極的態度改變為積極的態度,去解決你所碰到的問題。
如果你能夠保持和發揚積極向上的願望,你就能改變你舊的傾向和習慣,建立新的傾向和習慣。如果你能受到充分的激勵,你就能把方榫頭改圓,也就能改變你自己。但是,你先要準備好麵對你心理上或精神上的衝突,然後你才能成功地改變舊的傾向和習慣。如果你願意付出代價,你就能勝利。
在進行這種內心鬥爭的時候,為了保證成功,你要熱誠努力保持你的身體、心理和道德上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態度
如果說你的社會關係是一部機器,那麼良好的態度就是這部機器中的潤滑油。
誠實與自信固然是一個向往成功的青年人應該具備的重要條件,但是要獲得成功,還需要一項必不可少的資本,那就是良好的態度。態度是你與人會麵時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粗俗不堪或態度惡劣的人,必然會給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令人產生反感,結果是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與合作,處處碰壁。而一個態度良好、和藹親切的人,即便長相平平,甚至身有殘疾,仍然能比那些眉清目秀、身強力壯,但態度粗魯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