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坦然麵對生活(4)(1 / 3)

“這個大發現使我從昏睡中驚醒過來。它使我想了許多——這是我幾個月來第一次的思想。我發現,如果你忙著去做一些需要計劃和思想的事情的話,就不會再去憂慮了。對我來說,造那條船就把我的悲哀一掃而光,於是我決定讓自己不斷地忙碌。

“第二天晚上,我巡視家裏的每個房間,把所有該做的事情列出一張單子。有好些地方需要修理,比方說書架、樓梯、窗簾、門鈕、門鎖、漏水的龍頭等等。在兩個禮拜以內,我列出了242件需要做的事情。

“在過去的兩年裏,那些事大部分已經完成了。另外,我也使我的生活裏充滿了啟發性的活動:每個禮拜,有兩天晚上我到紐約市參加成人教育班,並參加了一些小鎮上的活動。我現在是校董會的主席,參加許多的會議,並協助紅十字會和其他的機構募捐。我現在簡直忙得不可開交,因而沒有時間去憂慮。”

沒時間去憂慮,這正是邱吉爾在戰事緊張到每天要工作十八個小時的時候所說的。當別人問他是否為那麼重的責任而憂慮時,他說:“我太忙了,我沒有時間去憂慮。”

查爾斯·柯特林在發明汽車的自動點火器時,也碰到這樣的情形。柯特林先生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總裁,負責世界聞名的通用汽車研究公司,最近才退休。可是,當年他卻窮到要用穀倉裏堆稻草的地方做實驗室。家裏的開銷,都須靠他太太教鋼琴所賺來的一千五百美金。後來,他不得不用他的人壽保險抵押借了五百美金。我問過他太太,在那段時期她是否很憂慮?“是的,”她回答說,“我擔心得睡不著,可是柯特林先生一點也不擔心。他整天埋首於工作中,沒有時間去憂慮了。”

偉大的科學家巴斯特曾經談到“在圖書館和實驗室中所找到的平靜”。平靜為什麼會在那兒找到呢?因為在圖書館和實驗室的人,通常都埋首於工作中,不會為他們自己擔憂。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有精神崩潰的現象,因為他們沒時間來享受這種“奢侈”。

為什麼“讓自己忙著”這麼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能夠把憂慮趕出去呢?有這麼一個定理——這是心理學上所發現的最基本的一條定理。這條定理就是:不論一個人多麼聰明,人類的思想,都不可能在同一時刻想一件以上的事情。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假定你現在靠坐在椅子上,閉起雙眼,試著在同一個時刻去想:自由女神;你明天早上打算做什麼事情。

你很快地發現你隻能輪流地想其中的一件事,而不能同時想兩件事情,對不對?在你的情感上來說,也是這樣。我們不可能既激動、熱誠地想去做一些令人很興奮的事情,同時又因為憂慮而拖累下來。一種感覺就會把另一種感覺趕出去,就是這麼簡單的發現,使得軍方的心理治療專家們,能夠在戰時創造出這一類的奇跡。

當有些人因為在戰場上的經曆受到打擊而退下來時,他們都被稱為“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軍方的醫生,都以“讓他們忙著”為治療的方法。

除了睡覺的時間以外,每一分鍾都讓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擊的人充滿了活力;比方釣魚、打獵、打球、打高爾夫球、拍照片、種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讓他們有時間去回想那些可怕的經曆。

“職業性的治療”,是近代心理醫生所用的名詞,也就是拿工作來當治病的藥。這並不是新的辦法,在耶穌誕生五百年以前,古希臘的醫生就已經使用過了。

在富蘭克林那個時代,費城教友會教徒也用這種辦法。1774年有一個人去參觀教友會的療養院,看見那些精神病人正忙著紡紗織布,令他大為震驚。他認為,那些可憐的不幸的人,在被壓榨勞力——後來教友會的人才向他解釋說,他們發現那些病人隻有在工作的時候病情才能夠真正的有所好轉,因為工作能安定神經。

每一個心理治療醫生都能告訴我:工作——讓你忙著——是精神病最好的治療劑。著名詩人亨利·朗費羅在他年輕的妻子去世以後,發現了這個道理。有一天,他太太點了一支蠟燭,來熔一些信封的火漆,結果燭火引燃了衣服。朗費羅聽見她的叫喊聲時,雖拚命地撲救,可她還是因為燒傷而死去。有一段時間,朗費羅無法忘掉那次可怕的經曆,幾乎發瘋。幸好他那三個幼小的孩子需要他照料。雖然他很悲傷,但還是要父兼母職。他帶他們出去散步,給他們講故事,同時與他們一起玩遊戲,還把他們父子間的親情永存在“孩子們的時間”一詩裏。同時他也翻譯了但丁的《神曲》。這些工作加起來,使他忙得完全忘記了自己,也重新得到思想的平靜。就像班尼生在最好的朋友亞瑟·哈蘭死的時候曾經說過的那樣,“我一定要讓自己沉浸在工作裏,否則我將會沉浸在苦惱中。”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在做日常的工作忙得團團轉的時候,“沉浸在工作裏”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在下班以後——就在我們能夠自由自在享受我們的悠閑和快樂的時候——憂慮的魔鬼就會開始攻擊我們。這時候我們常會不由自主地想,我們的生活裏有什麼樣的成就,我們有沒有上軌道,老板今天說的那句話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意思”,或者我們的頭是不是開始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