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略一思忖,悠然笑道:“這兩詩高下立判想必也不用本王多,大家都是心中有數,第一局,北方士子勝。”
取得開局勝利,崔若顏等五人完全沒有絲毫得意之色,畢竟已方如此強大陣容,沒有取勝才為怪事,而南方士子除了謝瑾外,個個麵色蒼白額頭冒汗,不約而同升起了無法匹敵的感覺。
崔守禮大手一揮,慨然言道:“換上第二幅圖畫。”
執畫侍女嫣然一笑,輕步上前解下屏風上的畫卷,極其熟稔地掛上了第二幅圖。
畫卷徐徐展開,謝瑾舉目望去,上麵畫的為灞橋之上兩個官吏折柳相送,畫風優美線條飄逸,將一副離別時的依依不舍展現在了眼前。
灞橋在長安城東麵十裏,橫跨於灞水之上,每當到了暮春時節,這裏柳樹連綿飛絮似雪,煙霧迷離別具風致,因此又喚作“灞橋風雪”。
長安城的人們離別送行常常送至灞橋,因此地多柳樹,“柳”和“留”異字同音,柳絲搖曳,總給人以招手挽留的想像,故往往折柳贈別,畫卷表達的正是如此意思。
李嶠時才拔了頭籌,第二詩到了王勃,比起李嶠的才思敏捷須臾而詩,王勃卻很是慎重,他皺著眉頭細細思忖了半響,直到時間過半,方才對著李賢正容一拱,言道:“殿下,某作得一詩,請殿下評鑒指點。”
李賢欣然笑道:“先生乃當世才子,實在客氣,請徑直吟來便是。”
王勃微微頷,舉步吟哦道: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已,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吟哦聲堪堪落點,眾人皆是輕輕地“咦”了一聲,琢磨這意境非凡的詩歌半響,全都生出了震撼至極的感覺。
此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聯描畫送別地形勢和風貌,隱含送別的情意,嚴整對仗;頷聯為寬慰之辭,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頸聯奇峰突起,概括“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尾聯點出“送”的主題,而且繼續勸勉、叮嚀朋友,也是情懷的吐露,不可謂十分絕妙的送別佳作。
而且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王勃單單從一幅畫中便能聯想出這麼多的情感,可見其對詩文把握已經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水平,僅此詩歌一,足可雄視當代。
李賢猛然擊掌大笑道:“哈哈哈哈,好一句‘海內存知已,涯若比鄰。’先生果然高才,本王著實佩服得五體投地也!”
五體投地為周禮中十分隆重的大禮,李賢此意,自然是表達對王勃的深深尊敬和深切敬佩之情。
王勃原本蒼白的臉上泛起了一絲激動的紅暈,他再非昔日那眼高於頂藐視權貴的無雙才子,落魄失意早已經磨去了他的淩淩傲骨,能夠得到李賢的認同,對他來無比的重要,於是乎慎重一禮道:“沛王殿下實在謬讚,某受之有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