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氣韻詩心境 淡雅寫意有玉壺
Bella好生活
作者:閔學平
出生於紫砂發祥地蜀山的工藝美術師湯建林身為漢棠、秀棠兩位紫砂大師的外孫,他和紫砂泥的接觸早在幼童時期就已經開始,正是兒時不經意的捏泥玩塑,讓家中的長輩看到了他在紫砂藝術上的過人天賦,從小就對他進行紫砂壺藝的教導。跟隨外公徐漢棠學習了多年的技藝,湯建林的紫砂壺盡得漢棠風韻,頗具文雅的情趣。
製壺陶刻 皆為人稱道
除卻那深厚的製壺功底,湯建林更為人稱道的是他的功底深厚的陶刻藝術。
湯建林從1981年起開始攻業於紫砂陶刻,由於出生紫砂藝家的緣故,當時的他對於紫砂壺的創製已經學藝多年,對於紫砂泥料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和體悟。這時的湯建林先後跟隨吳汝漣和鮑誌強先生接受陶刻的訓練。他靈活運用各種陶刻刀法,線條的粗細變化,剛柔的力度轉折都能表現自如。仰望前人留下的陶刻精品,其中神韻的文學修養,給了他極大的震撼,深厚的文學書畫功底是陶刻藝術不可缺少的前提。雙刀的秀美、飄逸,單刀、衝到的粗狂、豪放,無處不是和文化寓意相合。
湯建林的壺藝作品《大圓珠》,在傳統的壺形上用一幅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的人物畫作為裝飾。此壺圓鈕,圓身,圓流,圓把,無處不圓。三彎的壺嘴,在壺身的一側舒展開來,帶著一股蓬勃發展的動力。曲線流轉的壺把,在於壺身的連接處用一個小小的折角讓平靜的壺體產生一種跳躍的動感。壺把和壺嘴的形態設計重在圓潤和拙樸,突兀紫砂壺的古樸淳厚的意蘊。壺身的一麵在一片雲霧繚繞中,一位體態豐腴的仙子靠坐在石凳上,麵帶笑容逗弄著邊上的鸚鵡,身邊放著精致的小酒壺,前麵是一片牡丹竟放的繁花燦爛的景象。
一旁是身容嬌小的侍女正俯身伺立。邊上是輕巧如薄紗的簾子,輕輕地係在一邊,那姿態仿佛正北風微微吹動。在這幅用刀勾勒出的仕女圖,可謂是精致細膩之極,人物的秀發幾乎絲絲可見,層層相疊的薄紗也都用刀鋒刻畫出不一樣的質感,更不用說那自然的褶皺和飄逸的風韻。在人物的創作上,多用圓線,突出動作的休閑和人物的動態,展現那古雅華貴的慵懶之意。整個畫麵動中有靜,動靜結合,既是人間,又如仙境。與此畫隔壺相對的一首李白的《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用一首千古名句,來表露畫作的含義,從中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叫人在讚賞他精湛的陶刻技藝之外,又不得不為他那具有創意的設計而驚歎。
傳承創新 並行開拓路
湯建林在傳承的同時,不斷地對紫砂壺的創作進行大膽的創新和開拓。擁有精湛的技藝作為保障,加上平時也從不放鬆對於文化和藝術的沉澱。在積累了多年的紫砂壺的創製經驗之後,關於藝術的創新,對於湯建林來說仿佛是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由傳統壺形演變而來的《龍鳳呈祥壺》,壺鈕為龍,壺嘴為鳳,祥雲環繞成壺把,用簡潔抽象的形態展現龍鳳和鳴的祥瑞寓意。壺身用鏤空的圓圈作為裝飾,增強了壺體的立體感,皆具韻律的動感。龍飛鳳舞,神韻十足。
《聽雨壺》就像是一首小詩,格調清新且明麗。簡潔大方的壺蓋上是兩隻活潑伶俐的小猴,一坐一臥,悄悄的躲在一片大大的芭蕉葉下,看著雨絲的飄落。光滑的芭蕉葉柄在一側彎成壺把,將葉子貼在壺身作為裝飾,大大的葉麵上有雨滴留下了白色的水痕,兩隻青蛙也都在芭蕉葉上抬著頭望著天空。另一側是帶著水的芭蕉葉卷成的壺嘴。壺身的空曠處,作者用白色的畫筆,描繪出了綿綿的雨絲。雨打芭蕉,有道不盡的水秀和靈動。
文化曆史 表述紫砂本質
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湯建林將龍文化和紫砂壺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創製出了《龍騰四海》壺,在2011年榮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外觀設計專利。壺身為傳統的圓鼎狀,具有曆史的厚重感。一條簡潔抽象的龍在鼎中翻騰,回首的龍頭圈成了壺把,長長的身軀在壺蓋上突然出現,拱成了橋形,穿過壺蓋上的玉環,又隱去了他的身影,龍尾最後在壺的另一側顯現,舒展成壺嘴。湯建林在壺身雕刻了四個意義深遠的四個大字:茗鼎飄香。這筆走龍蛇的書法作品,和壺體的神韻相輔相成。茗:茶的意思。鼎:圓鼎狀的壺體。用此壺衝泡茗茶,則茶香更濃,味更醇。寥寥數字,既深蘊文化的厚度,又將紫砂泥料的特質,紫砂壺的最本質的作用一一表述,可謂一詞多義,意蘊深遠。
湯建林傑出的紫砂藝術不止在紫砂壺上有著斐然的成就,對於紫砂花瓶的創作,也有不俗的表現。《雙耳百壽瓶》紅色的瓶上,用刻刀“寫”滿了金色的“壽”字,近百個壽字無一相同,都用不同的篆刻法雕琢其中,頗有金石的特色,顯得既華貴又風雅。《大幅瓶》淡雅的壺身裝飾這一幅水墨竹子畫,彰顯文人的特性,散發著純淨淡雅的高貴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