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山,以其多,以其高,以其長,以其壯,以其雄偉,以其險峻,以其富蘊,以其奇妙而領先於兄弟省區,隆起於中亞之巔。傲立於世界山脈之林。
新疆的山,以其多,以其高,以其長,以其壯,以其雄偉,以其險峻,以其富蘊,以其奇妙,在中國獨樹一幟,隆起於中亞大地,傲立於世界山脈之林。
新疆,就是一個大寫的“山”字。
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為“山”字的三道豎杠,在西部邊界橫連在一起,頭東麵西,巍巍屹立,傲雪淩霜,櫛風沐雨。
毛澤東於長征途中,曾寫下膾炙人口的詩詞: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這不正是新疆群山的真實寫照嘛!
第一首,是為昆侖山畫像;第二首,是為阿爾泰山速寫;第三首,乃高度概括天山之雄姿也。
莽莽大昆侖,神山也!
巍巍美天山,仙山也!
蒼蒼阿爾泰。寶山也!
神山昆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毛澤東的著名詩篇《念奴嬌·昆侖》,真是把昆侖山的高大險峻、氣勢磅礴寫活了,寫盡了,寫絕了。每當我朗讀這首氣吞山河的詩句時,眼前就會出現一條氣勢恢宏的山脈巨龍。
這條山脈巨龍雄起於中亞,匍匐在新疆之南。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衝向東南,衝向印度、巴基斯坦實際控製的克什米爾地區,然後向東,蜿蜒於西藏、青海交界,橫貫新疆、西藏、青海。
昆侖山脈是亞洲最長的山脈,是世界最長的山脈之一。
昆侖山全長2500公裏,南北寬100~250公裏。新疆境內的昆侖山脈有1500多公裏,分別被冠以西昆侖山、中昆侖山、東昆侖山、阿爾金山的美名。
西昆侖山位於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與喀什地區境內,是塔裏木盆地、藏北高原的界山;西北端以克孜勒蘇河為界,與天山分隔;北部與塔裏木河相鄰;南部以葉爾羌河上遊近東西走向的河段與喀喇昆侖山分界,長約450公裏,南北寬約70~130公裏。西昆侖山險峰高聳,一峰更比一峰奇。公格爾峰7719米,公格爾九別峰7595米,慕士塔格峰7546米,被人們譽為“昆侖三雄”。
中昆侖山位於和田地區境內,北與塔裏木為鄰,南與羌塘高原結伴,西部接西昆侖山,包括桑珠塔格、鐵克裏克山、喀什塔格、烏斯騰塔格山脈等,全長600公裏,南北寬80~120公裏。
東昆侖山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北為塔裏木盆地,東段北與阿爾金山南翼相望,南與青海、西藏可可西裏山相鄰,分別為東北、東西走向,全長約630公裏,南北寬約160~210公裏。
阿爾金山,蒙古語意是“有柏樹的山”,維吾爾語意為“金山”,位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北連塔裏木盆地,南鄰東昆侖山,西與托庫孜達阪山斜交,東部延入甘肅境內,在黨金口接祁連山,總長約750公裏,寬約50~100公裏。
翻開昆侖山的曆史,每一頁都寫著瑰麗和神奇。
昆侖山形成於3.5億年前的泥盆紀末期,到二疊紀後期,昆侖山凸升,海水漸退。到了距今6700萬年為起點的新生代,昆侖山再度上升,與北部的塔裏木盆地斷裂,與喜馬拉雅山地槽並肩挽手,組成巍巍西藏高原。
昆侖山是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第一山,古往今來被稱為“萬山之祖”。圍繞著昆侖IJJ,古人們編出許多神話和傳說。在《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莊子》《淮南子》中都有不少關於昆侖山的美麗故事,如誇父逐日、禹殺相柳及布士、魃除蚩尤、西王母與三青島、姮娥竊藥、黃帝娶嫘祖等記載裏,都有昆侖山的描述。昆侖山被傳誦為神山樓閣,遍山奇花異草,珍禽怪獸奔馳,百鳥朝鳳歌唱,美妙極了。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禮讚過昆侖山,有多少華章記錄過昆侖山,有多少淒美的愛情故事演繹過昆侖山。大詩人屈原在《九歌·河伯》中就吟唱過“登昆侖兮回望,心飛揚兮浩蕩!,'出生於西域碎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也留有精妙絕句:“風濤尚相因,更欲淩昆墟。”
昆侖山上的經濟、文化,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而弘揚,而傳播。早在漢代,昆侖山北麓的和田農作物品種已經相當豐富。魏晉時期,昆侖山下已經種有水稻,植桑養蠶。到了唐代,昆侖山一帶成了養蠶業的中心,絲綢織造業迅速發展。
昆侖山盛產和田玉,和田玉美名傳世界。昆侖山的美稱就是“群玉之山”。早在新石器時代,和田綠洲的先民們就用玉石製造各種飾品和工具,並將和田玉器逐漸輸送到中原地區和世界各地。“玉石之路”漸漸形成,和絲綢之路齊名媲美,成為溝通內地與中亞、西亞的經商之路、文化之路。
玉石之路也好,絲綢之路也好,都要經過昆侖山。千百年來,中原的商人,西域的商人,西亞的商人,川流不息地從昆侖山腳下走過。還有各國的使臣、遊人、藝人、僧人、傳教士等,把昆侖山的豐富物產帶到世界各地,把中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播撒到地球的角角落落。
昆侖山引以為豪的是,它的山脊平均海拔6000米,許多山峰高達6500米。西部的公格爾峰7649米,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7509米;瓊木孜塔格峰6972米;東部的木孜塔格峰6973米,個個都是昆侖山中的偉丈夫。
毛澤東的《念奴嬌·昆侖》,氣勢磅礴,意境萬千,足見偉人對昆侖山情有獨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