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的拍攝,大部分都是匆匆一按,或者在行駛的車輛上用長焦鏡頭調來的。其中隻有民俗及肖像照片,是在離機場很近的一個市場上拍攝的,在那裏我們停留了20多分鍾,那是我8天裏最從容的一次拍攝,也就是在那裏,我才真正接觸到了身處戰亂中的阿富汗平民,並拍了許多照片,以及一幅幅飽經戰亂摧殘的普什圖族老人的肖像。

阿富汗為中亞內陸國,東與中國相鄰,麵積6523萬平方千米,首都喀布爾。阿富汗絕大部分為高原、山地。幹旱少雨,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境內多山,高原和山地占全國麵積的80%,北部和西南部多為平原,西南部有沙漠。該國平均海拔1000米,全國最大的興都庫什山脈自東北斜貫西南;主要河流有阿姆河、赫爾曼德河、喀布爾河和哈裏魯德河。大陸性的氣候使全國幹燥少雨,年溫差和日溫差均較大,季節明顯,冬季嚴寒,夏季酷熱。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曾經去過一趟伊朗,在那裏我拍到了一幅頗為得意的照片——伊朗普什圖族老人,他那飽經風霜的臉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我一直有一個心願,希望能去阿富汗走走看看。

不到幾個月,這個心願就變成了現實。我作為企業家代表團的一員,乘飛機飛往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開始了為期8天的阿富汗之行,有阿富汗駐中國參讚一路陪同,給了我們極大的安全感。在阿富汗,我們從喀布爾一路北上,到達北方城市馬紮裏沙夫。沿途可謂戰火紛飛,槍聲爆炸聲不斷,其危險程度是身處和平地區的人們所難以想象的,想停下來穩穩當當拍張照片幾乎是不可能的。記得第一次,我要求下車拍片,剛過一分多鍾就被陪同人員喊上了車。第二次,我剛一下車陪同人員就喊我上車,這讓我十分惱火。看我很生氣,他賠著笑臉解釋說:大哥,你是不知道在這裏下車有多危險,時間一長,車號就可能被塔利班武裝分子記下來,如果聽到他們說“肉來了,準備上菜”,那就糟了。

多年戰爭給阿富汗造成的破壞和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坎大哈國際機場附近,到處是被擊毀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的殘骸。坎大哈賓館主樓,是該城最高的現代建築,無數次的槍擊炮轟使它彈痕累累,麵目全非。

而今遠離戰場的坎大哈,頗顯幾分“太平”景致。城郊農田間,農民們正忙著農活;交通要道上,各種車輛穿梭其間;貿易集市裏,氣氛喧囂熱鬧。城中商業區內,有不少來自國外的商品,一小瓶中國“香波”要賣到1.5萬阿富汗尼,約合6元人民幣。臨街設攤叫賣的商販,不時吸引著過路行人駐足。城裏一些類似國內茶館的地方,生意也相當“火爆”,裏麵常常擠滿了人。

坎大哈也彌漫著異樣的氣氛。城區進出口處,遍布檢查站,來往人員和車輛須在此接受檢查。城中大街小巷,載有武裝軍人的巡邏軍車,晝夜不斷穿梭。出入於公共場所的當地婦女,個個身著“波爾卡”(一種隻露眼睛、上下遮蔽的傳統女性服裝),讓人不識“真麵目”。

阿富汗女性的社會地位一向比較低,尤其在塔利班統治時期,女性出門都要穿一種叫“波爾卡”的罩袍,其實就是用一塊藍色的大布把人從頭到腳都遮住,隻在眼睛前麵有個網狀部分可以看到外麵。這種禁止女性“拋頭露麵”的規定,直到塔利班倒台後才有所緩解,現在女性出門雖然可以不穿“波爾卡”,但是還要穿長衣長褲,頭上也要裹著頭巾。

這就是阿富汗,用槍林彈雨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令我敬佩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阿富汗人民依然樂觀地、頑強地生活著,他們對宗教的虔誠令我感動。這些影像,就是我心中真實、生動的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