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古人掩關皆為專修禪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則不限定掩關也。仁者此次掩關,實為難得之機會。應於每日時間,以三分之二專念佛誦經(或默閱但不可生分別心),以三分之一時間溫習戒本羯磨及習世間文字。因機會難可再得,不於此時專心念佛,以後恐無此勝緣。至於研究等事,在掩關時雖無甚成績,將來出關後,盡可緩緩研究也。念佛一事,萬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學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實第一困難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強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萬不可輕忽。誦經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須拜佛若幹拜,既有功德,亦可運動身體也。念佛時亦宜數數經行,因關中運動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禮拜經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難行,宜與義俊法師協定課程,二人同時行之,可以互相策勵,不致懈怠中止也。
課程大致如下:早粥前念佛,出聲或默念隨意。
早粥後稍休息。禮佛誦經。九時至十一時研究。午飯後休息。
二時至四時研究(研究時間每日以四小時為限不可多)。四時半起禮佛誦經。黃昏後專念佛。晚間可以不點燈,惟佛前供琉璃燈可耳。
三年之中,可與義俊法師講戒本及表記羯磨六遍。每半年講一遍。自己既能溫習,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聽律十二遍未嚐厭倦,何況吾等鈍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記憶不忘,將來出關之後,再學行事鈔等非難事矣。世俗文字略學四書及曆史等。學生字典宜學全部,但若鮮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關之後仍可學習也。若念佛等,出關之後,恐難繼續,惟在關中,能專心也。又在閉關時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閑談,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寫一字條交與護關者。)
凡一切事,盡可俟出關後再料理也,時機難得,光陰可貴,念之!念之!
餘既無道德,又乏學問。今見仁者以誠懇之意,諄諄請求,故略據拙見拉雜書此,以備采擇。
性常關主慧察。
乙亥四月一日演音書印
佛法大意
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寶寺講
我至貴地,可謂奇巧因緣。本擬住半月返廈。因變住此,得與
諸君相晤,甚可喜。先略說佛法大意。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
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作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若專修淨土法門者,尤應先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謂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若發此心者,自無此誤會。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既為佛教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之種種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積極的。不起誤會。或疑經中常言空義,豈不與前說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實具有悲智二義。悲者如前所說。智者不執著
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無我之偉大精神,而做種種之利生事業。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執著我相而利益眾生者,其能力薄、範圍小、時不久、不徹底。若欲能力強、範圍大、時間久、最徹底者,必須學習佛法,了解悲智之義,如是所作利生事業乃能十分圓滿也。故知所謂空者,即是於常人所執著之我見,打破消滅,一掃而空。然後以無我之精神,努力切實作種種之事業。亦猶世間行事,先將不良之習慣等一一推翻,然後良好建設乃得實現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係統及其真精神所在,則常人謂佛教是迷信是消極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當。即謂佛教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謂佛法為世界一切哲學中最玄妙之哲學者,亦未為盡理。
因佛法是真能:說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破除世間一切謬見,而予以正見。破除世間一切迷信,而予以
正信。惡行,而予以正行。幻覺,而予以正覺。包括世間各教各學之長處,而補其不足。廣被一切眾生之機,而無所遺漏。不僅中國,現今如歐美諸國人,正在熱烈地研究及提倡。出版
之佛教書籍及雜誌等甚多。
故望已為佛教徒者,須徹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實行,俾不愧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虛心下氣,盡力研究,然後於佛法再加以評論。此為餘所希望者。
以上略說佛法大意畢。又當地信士,因今日為菩薩誕,欲請解釋南無觀世音菩薩之
義。茲以時間無多,惟略說之。南無者,梵語。即歸依義。菩薩者,梵語,為菩提薩之省文。菩提者覺,薩者眾生。因菩
薩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眾生,故稱為菩提薩。此以悲智二義解
釋,與前同也。
觀世音者,為此菩薩之名。亦可以悲智二義分釋。如《楞嚴經》雲:由我觀聽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約智言也。如《法華經》雲: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約悲言也。
授三歸依大意
第一章三歸之略義
三歸者:歸依於佛、法、僧三寶也。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歸依者:歸向依賴之意。歸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雲:譬人獲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心相救護。眾生亦爾。係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歸依,更無異
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歸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歸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既已歸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歸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歸。三、發願回向。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
諸善法也。正授三歸之文有多種。常用者如下: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前三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後三結者,當更叮嚀,令不忘失也。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
功德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授三歸之利益
經律論中,讚歎歸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雲:受三歸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
《善生經》雲:若人受三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較量功德經》雲: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
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
歸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
《大集經》雲: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歸依,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俱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第四章結語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歸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歸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歸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歸之基礎也。
敬三寶
癸酉閏五月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
也。第一、敬佛(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
拜,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於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第二、敬法(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於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汙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甲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誌,以紙片夾入可也。
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蓋之。
附每日誦經時儀式
禮佛——多少不拘。
讚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爐香乍爇不是讚佛。
供養——願此香華雲等。
讀經
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
第三、敬僧(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別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寶時,禮一出家人為師而作證明者,不可妄雲皈依某
人。因所皈依者為僧,非皈依某一人,應於一切僧眾,若賢若愚,
生平等心,至誠恭敬,尊之為師,自稱弟子。則與皈依僧伽之義,乃符合矣。
供養僧者亦爾。不可專供有德者,應於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獲極大之功德也。專贈一人功德小,供眾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過失,在家人聞之,萬不可輕言。此為佛所痛誡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寶義境。茲附有告者,廈門泉州神廟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豬雞等物。豈知神皆好善而惡殺,今殺豬雞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災耶。惟願自今以後,痛革此種習慣,凡敬神時,亦一例改用素食,則至善矣。
淨土法門大意
壬申十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今日在本寺演講,適值念佛會期。故為說修淨土宗者應注意的幾項。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常人謂淨土宗惟是送死法門(臨終乃有用)。豈知淨土宗以大菩提心為主。常應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眾生之宏願。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於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