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鏡如:名將的潛伏
時政
作者:宋佳
從北伐戰爭到解放戰爭,他半生戎馬馳騁疆場,卓越的軍事才能曾讓周恩來倚重,讓蔣介石刮目相看;在解放戰爭中他征而不戰、退而不守的作為曾使周恩來讚歎,蔣介石惱怒;作為軍人,他不是一黨、一人的馴服工具,而是中華民族的衛士;作為政治家,他自覺地以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為己任,敢於流血犧牲,敢於承擔曆史道義。他就是著名政治活動家、愛國將領、民革傑出的領導人侯鏡如,新中國成立後,他曾擔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譽主席、黃埔軍校同學會第二任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征戰沙場、黃埔情深、愛國促統、廉潔一生”便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
有人說他是“臥底”,但在侯鏡如的兒子侯伯文看來,“父親並不算是真正的臥底”。近日,記者走近侯伯文,去探尋這最深的潛伏。
初露鋒芒 被周恩來倚為臂膀
1902年,侯鏡如出生於河南永城縣侯樓村。永城是河南最貧窮的地區之一,當地曾流傳“四眼粥”之說,侯伯文解讀:“‘四眼粥’就是一碗米湯中漂著幾粒米,喝粥時一低頭,兩眼倒映在清湯中互望,因而稱之為‘四眼粥’,可見其窮困。”
侯鏡如從小便立誌要通過勤學來改變貧窮、封閉的現狀。侯伯文告訴記者,“父親從小下地務農,10歲才開始在私塾中識字讀書,一邊學習還一邊下地幹活。父親雖然上學較晚,但很有靈氣,小學時作文中,還懂得形容‘麥浪如水浪……’的描述。別看他讀書較晚,平時功課平平並不突出,但到了考試,卻每每能成功。15歲那年,他離開永城老家,隻身來到開封,入讀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他的大學老師恰好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在老師的影響下,1924年,侯鏡如放棄留洋機會,趕往上海投考黃埔軍校。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身兼國民黨宣傳部長的毛澤東,是黃埔軍校在上海的招生委員之一。侯伯文說:“經毛澤東主考,父親初試合格,又領了路費趕到廣州參加複試,才被正式錄取。當時黃埔軍校第一期非常難考,我曾看到一篇國民黨將軍的回憶文章,說自己曾因為一分之差未能考上黃埔一期,而上了二期,對此他著文感慨‘一分之差,終生悔恨。’”
1925年2月,侯鏡如參加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由周恩來和郭俊作介紹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侯伯文說:“對於入黨的宣誓儀式,父親不止一次向我提起,他們一起站在潮州西湖筆架山上宣誓。”翌年7月,侯鏡如參加北伐,1926年“中山艦事件”後,陳獨秀接受了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提出的“整理黨務案”,交出了第1軍軍內跨黨籍的300多名共產黨員名單,但侯鏡如因入黨時間不長,沒在名單上,僥幸沒有暴露,黨組織決定讓他“潛伏”在第1軍。當北伐軍到達福州時,侯鏡如已經當上了國民革命軍17軍第3師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1927年2月,侯鏡如接到黨組織命令,向東路軍指揮何應欽佯稱“家母病重”請假離隊。隨後,他乘一葉小舟取道寧波,再換乘海輪抵達上海。在周恩來、趙世炎領導下,他參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策劃和準備,擔任總指揮部主席團成員。4月12日,蔣介石清黨,在衝突中侯鏡如右胸中彈。傷愈後,他到武漢任武漢三鎮保安總隊長,隨後被派往賀龍的20軍,任軍官教導團團長,參加了南昌起義。1928年春,侯鏡如又被黨組織派往河南省開封市,擔任中共河南省軍委書記。不料,在一次接頭時,侯鏡如被捕,監禁在開封第一監獄。同時被關在這裏的,還有後來官至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安子文。
決心報國 佩戴“鐵軍”臂章
1929年7月,侯鏡如、安子文被釋放。侯鏡如被派往香港中共中央華南局,1931年奉命到上海工作。侯伯文曾聽父親講,就在他前往上海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共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在武漢被捕,當天即叛變。事發後,黨中央切斷了一切組織聯係。當夜,周恩來、陳賡等上海地下黨人員全部撤往蘇區或出走外地。在嚴峻的形勢下,毫不知情的侯鏡如到了上海,他猶如斷了線的風箏,“父親說,他隻能用暗號以及與地下黨約定的假名‘侯誌國’,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登出尋人廣告:‘××胞兄,我找不到你,心急如焚,你若再不來,沒有辦法我就自去找工作了……我始終是孝敬父母的。侯誌 國’”登報多日,仍杳無音信。“父親當時一肚子委屈,他走前一切都說好了,還準備要去蘇區,而且他一直都不是單線聯絡,怎麼會突然全無消息了?是組織上故意不要他了?還是組織上懷疑他什麼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父親有一次在北平和陳賡秘密會談時,才得知當年顧順章叛變後抓了很多人,已分不清誰奸誰忠,就是見了麵也立即避開,根本不敢相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