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幾句更笨重的怎能仿佛那遊絲似輕妙的情景: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像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瞑色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那妙意隻可去秋夢邊緣捕捉;……
四
這河身的兩岸都是四季常青最蔥翠的草坪。從校友居樓上望去,對岸草場上,不論早晚,永遠有十數匹黃牛與白馬,脛蹄沒在恣蔓的草叢中,從容的在咬嚼,星星的黃花在風中動蕩,應和著它們尾鬃的掃拂。橋的兩端有斜倚的垂柳與桔蔭護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勻勻的長著長條的水草。這岸邊的草坪又是我的愛寵,在清朝,在傍晚,我常去這天然的織錦上坐地,有時讀書,有時看水;有時仰臥著看天空的行去,有時反仆著摟抱大地的溫軟。
但河上的風流還不止兩岸的秀麗,你買船去玩。船不止一種:有普通的雙漿劃船,有輕快的薄皮舟(canoe),有最別致的長形撐篙船(punt)。最末的一種是別處不常有的:約莫有二丈長,三尺寬,你站直在船梢上用長竿撐著走的。這撐是一種技術。我手腳太蠢,始終不曾學會。你初起手嚐試時,容易把船身橫住在河中,東顛西撞的狼狽。英國人是不輕易開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們不出聲的縐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來優閑的秩序叫我這莽撞的外行給搗亂了。我真的始終不曾學會;每回我不服輸跑去租船再試的時候,有一個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帶譏
諷的對我說:“先生,這撐船費勁,天熱累人,還是拿個薄皮舟溜溜吧!”我那裏肯聽話,長篙子一點就把船撐了開去,結果還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斬了去。
你站在橋上去看人家撐,那多不費勁,多美!尤其在禮拜天有幾個專家的女郎,穿一身縞素衣服,裙裾在風前悠悠的飄著,戴一頂寬邊的薄紗帽,帽影在水草間顫動,你看她們出橋洞時的姿態,撚起一根竟像沒分量的長竿,隻輕輕的,不經心的往波心裏一點,身子徽微的一蹲,這船身便波的轉出了橋影,翠條魚似的向前滑了去。她們那敏捷,那輕盈,真是值得歌詠的。
在初夏陽光漸暖時你去買一支小船,劃去橋邊蔭下躺著念你的書或是做你的夢,槐花香在水麵上飄浮,魚群的唼喋聲在你的耳邊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黃昏,近著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靜處遠去。愛熱鬧的少年們揣著他們的女友,在船沿上支著雙雙的東洋紅紙燈,帶著話匣子,船心裏用軟墊鋪著,也開向無人跡處去享他們的野福——誰不愛聽那水底翻的音樂在靜定的河上描寫夢意與春光!
住慣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變遷。看見葉子掉知道是秋,看見葉子綠知道是春;天冷了裝爐子,天熱了拆爐子;脫下棉袍,換上夾袍,脫下夾袍,芽上單袍;不過如此罷了。天上星鬥的消息,地下泥土裏的消息,空中風吹的消息,都不關我們的事。忙著哪,這樣那樣事情多著,誰耐煩管星星的移轉,花草的消長喂,風雲的變幻?同時我們抱怨我們的生活、苦痛、煩悶、拘束、枯燥,誰肯承認做人是快樂?誰不多少間咒詛人生?
但不滿意的生活大都是由於自取的。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在“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的資養。那一株婆娑的大木沒有盤錯的根隻深入在無盡藏的地裏?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不必一定與鹿豕遊,不必一定回“洞府”去;為醫治我們當前生活的枯窘,隻要“不完全遺忘自然”一張輕淡的藥方我們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在青草裏打幾個滾,到海水裏洗幾次浴,到高處去看幾次朝霞與晚照——你肩背上的負擔就會輕鬆了去的。
這是極膚淺的道理;當然。但我要沒有過過康橋的日子,我就不會有這樣的自信。我這一輩子就隻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隻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賜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去薄霜鋪地的林子裏閑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裏漸次蘇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啊,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調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啊,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麵!啊,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
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隻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周遭的沉默。順著這大道走去,走到盡頭,再轉入林子目裏的小徑,往煙霧濃密處走去,頭頂是交枝的榆蔭,透露著漠楞楞的曙色;再往前走去,走盡這林子,當前是平坦的原野,望見村舍,初青的麥田,更遠三兩個镘形的小山掩住了一條通道。天邊是霧茫茫的,尖尖的黑影是近村的教寺。聽,那曉鍾和緩的清音。這一帶是此幫中部的平原,地形像是海裏的輕波,默沉沉的起伏;山嶺是望不見的,有的是常青的草原與沃腴的田壤。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橋隻是一帶茂林,擁戴著幾處娉婷的尖閣。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隻能循著那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上的棋子,有村舍處有佳音,有佳蔭處有村舍。這早起是看炊煙的時辰;朝霧漸漸的升起,揭開了這灰蒼蒼的天幕(最好是微汲後的光景),遠近的炊煙,成絲的、成縷的、成卷的、輕快的、遲重的、濃灰的、淡青的、慘白的,在靜定的朝氣裏漸漸的上騰,漸漸的不見,仿佛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翳入了天聽。朝陽是難得見的,這初春的天氣。但它來時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頃刻間這周遭彌漫了清晨富麗的溫柔。頃刻間你的心懷也分潤了白天誕生的光榮。
“春”!這勝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也仿佛在那裏回響。
伺候著河上的風光,這春來一天有一天的消息。關心石上的苔痕,關心敗草裏的花鮮,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鈴蘭與香草是歡喜的初聲。窈窕的蓮馨,玲瓏的石水仙,愛熱鬧的克羅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與雛菊——這時候春光已是爛縵在人間,更不須殷勤問訊。
瑰麗的春放。這是你野遊的時期。可愛的路政,這裏不比中國,那一處不是坦蕩蕩的大道?徒步是一個愉快,但騎自轉車是一個更大的愉快,在康橋騎車是普遍的技術;婦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這雙輪舞的快樂。(在康橋聽說自轉車是不怕人偷的,就為人人都自已有車,沒人要偷。)任你選一個方向,任你上一條通道,順著這帶草味的和風,放輪遠去,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這道上有的是清蔭與美草,隨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愛花,這這裏的是錦繡似的草原。你如愛鳥,這裏多的是巧囀的鳴禽。你如愛兒童,這鄉間到處是可親的稚子。你如愛人情,這裏多的是不嫌遠客的鄉人,你到期處可以“掛單”借宿,有酪漿與嫩薯供你飽餐,有奪目的果鮮恣你嚐新。你如愛酒,這鄉間每“望”都為你儲有上好的新釀,黑啤如太濃,蘋果酒、蕃酒都是
供你解渴潤肺的。……帶一卷書,走十裏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和身在草綿綿處尋夢去——你能想像更適情更適性的消遣嗎?
陸放翁有一聯詩句:“傳呼快馬迎新月,卻上輕輿趁晚涼”;這是做地方官的風流。我在康橋時雖沒馬騎,沒轎子坐,卻也有我的風流:我常常在夕陽西曬時騎了車迎著天邊扁大的日頭直追。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誇父的荒誕,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嚐了不少。有三兩幅畫圖似的經驗至今還是栩栩的留著。隻說看夕陽,我們平常隻知道登山或是臨海,但實際隻須耳闊的天際,平地上的晚霞有時也是一樣的神奇。有一次我趕到一個地方,手把著一家村莊的籬笆,隔著一大田的麥浪,看西天的變幻。有一次是正衝著一條寬廣的大道,過來一大群羊,放草歸來的,偌大的太陽在它們後背放射著萬縷的金輝,天上卻是烏青青的,剩這不可逼視的威光中的一條大路、一群生物,我心頭頓時感著神異性的壓迫,我真的跪下了,對著這冉冉漸翳的金光。再有一次是更不可忘的奇景,那是臨著一大片望不到頭的草原,滿開著豔紅的罌粟,在青草裏亭亭像是萬盞的金光,陽光從褐色雲斜著過來,幻成一種異樣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視,霎那間在我迷眩了的視覺中,這草田變成了……不說也罷,說來你們也是不信的!
一別二年多了,康橋,誰知我這思鄉的隱憂?也想不別的,我隻要那晚鍾撼動的黃昏,沒遮攔的田野,獨自斜倚在軟草裏,看第一個大星在天邊出現!
天目山中的筆記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己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蓮華經譬喻品——山中不定是清靜。廟宇在參天的大木中間藏著,早晚間有的是風,鬆有鬆聲,竹有竹韻,鳴的禽,叫的蟲子,閣上的大鍾,殿上的木魚,廟身的左邊右邊都安著接泉水的粗毛竹管,這就是天然的笙蕭,時緩時急的參和著天空地上種種的鳴籟。靜是不靜的;但山中的聲響,不論是泥土裏的蚯蚓叫或是轎夫們深夜裏“唱寶”的異調,自有一種各別處:它來得純粹,來得清亮,來得透澈,冰水似的沁入你的脾肺;正如你在泉水裏洗濯過後覺得清白些,這些山籟,雖則一樣是音響,也分明有洗淨的功能。
夜間這些清籟搖著你入夢,清早上你也從這些清籟的懷抱中蘇醒。
山居是福,山上有樓住更是修得來的。我們的樓窗開處是一片蓊蔥的林海;林海外更有雲海!日的光,月的光,星的光;全是你的。從這三尺方的窗戶你接受自然的變幻;從這三尺方的窗戶你散放你情感的變幻。自在;滿足。
今早夢回時睜眼見滿帳的霞光。鳥雀們在讚美;我也加入一份。它們的是清越的歌唱,我的是潛深一度的沉默。
鍾樓中飛下一聲宏鍾,空山在音波的磅礴中震蕩。這一聲鍾激起了我的思潮。不,潮字太誇;說思流罷。耶教人說阿門,印度教人說“歐姆”(O——m),與這鍾聲的嗡嗡,同是從撮口外攝到合口內包的一個無限的波動:分明是外擴,卻又是內潛;一切在它的周緣,卻又在它的中心:同時是皮又是核,是軸亦複是廓。“這偉大奧妙的”(Om)使人感到動,又感到靜;從靜中見動,又從動中見靜。從安住到飛翔,又從飛翔回複安住;從實在境界超人妙空,又入妙空化生實在:——“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
多奇異的力量!多奧妙的啟示!包容一切衝突性的現象,擴大霎那間的視域,這單純的音響,於我是一種智靈的洗淨。花開,花落,天外的流星與田畦問的飛螢,上綰雲天的青鬆,臨絕海的巉岩,男女的愛,珠寶的光,火山的溶液:一個嬰兒在的搖籃中安眠。
這山上的鍾聲是晝夜不間歇的,平均五分鍾時一次。打鍾的和尚獨自在鍾頭上住著,據說他已經不間歇的打了十一年鍾,他的願心是打到他不能動彈的那天。鍾樓上供著菩薩,打鍾人在大鍾的一邊安著他的“座”,他每晚是坐著安神的,一隻手挽著鍾槌的一頭,從長期的習慣,不叫睡眠耽誤他的職司。“這和尚”,我自忖,“一定是有道理的!和尚是沒有道理的多:方才那知客僧想把七竅蒙充六根,怎麼算總多了一個鼻孔或是耳孔;那方丈師的談吐裏不少某督軍與某省長的點綴;那管半山亭的和尚更是貪嗔的化身,無端摔破了兩個無辜的茶碗。但這打鍾和尚,他一定不是庸流不能不去看看!”他的年歲在五下開外,出家有二十幾年,這鍾樓,不錯,是他管的,這鍾是他打的(說著他就過去撞了一下,)他每晚,也不錯,是坐著安神的,但此外,可憐,我的俗眼竟看不出什麼異樣。他拂拭著神龕,神座,拜墊,換上香燭,掇一盂水,洗一把青菜,撚一把米;擦幹了手接受香客的布施,又轉身去撞一聲鍾。他臉上看不出修行的清臒,卻沒有失眠的倦態,倒是滿滿的不時有笑容的展露;念什麼經;不,就念阿彌陀佛,他竟許是不認識字的。“那一帶是什麼山,叫什麼,和尚?”“這裏是天目山”,他說,“我知道,我說的是那一帶的,”
我手點著問。“我不知道”,他口答。
山上另有一個和尚,他住在更上去昭明太子讀書台的舊址,蓋著幾間屋,供著佛像,也歸廟管的,叫作茅棚。但這不比得普渡山上的真茅棚,那看了怕人的,坐著或是偎著修行的和尚沒一個不是鵠形鳩麵,鬼似的東西。他們不開口的多,你愛布施什麼就放在他跟前的簍子或是盤子裏,他們怎麼也不睜眼,不出聲,隨你給的是金條或是鐵條。人說得更奇了。有的半年沒有吃過東西,不曾挪過窩,可還是沒有死,就這冥冥的坐著。他們大約離成佛不遠了,單看他們的臉色,就比石片泥上下差什麼,一樣這黑刺刺,死僵僵的。“內中有幾個”,香客們說,“已經成了活佛,我們的祖母早三十年來就看見他們這樣坐著的!”
但天目山的茅棚以及茅棚裏的和尚,卻沒有那樣的浪漫出奇。茅棚是盡夠蔽風雨的屋子,修道的也是活鮮鮮的人,雖則他並不因此滅卻他給我們的趣味,他是一個高身材、黑麵目的,行動遲緩的中年人;他出家將近十年,三年前坐過禪關,現在這山上茅棚裏來修行;他在俗家時是個商人,家中有父母兄弟姊妹,也許還有自身的妻子;他不曾明說他中年出家的緣由,他隻說“俗業太重了,還是出家從佛的好,”但從他沉著的語音與持重的神態中可以覺出他不僅是曾經在人事上受過磨折,並且是在思想上能分清黑白的人。他的口,他的眼,都泄漏著他內裏強自抑製,魔與佛交鬥的痕跡;說他是放過火殺過人的仟悔者,可信;說他是個回頭的浪子,也可信。他不比那鍾樓上人的不著顏色,不露曲折;他分明是色的世界裏逃來的一個囚犯。三年的禪關,三年的草棚,還不曾壓倒,不曾滅淨他肉身的烈火,“俗業太重了,不如出家從佛的好;”這話裏豈不顫栗著一往仟悔的深心?我覺著好奇;我怎麼能得知他深夜跌坐時意念的究竟?
佛於大眾中說我當作佛聞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聞佛所說心中大驚疑將非魔所說惱亂我心耶但這也許看太奧了。我們承受西洋人生觀洗禮的,容易把做人看太積極,入世的要求太猛烈,太不肯退讓,把住這熱虎虎的一個身子一個心放進生活的軋床去,不叫他留存半點汁水回去;非到山窮水盡的時候,決不肯認輸,退後,收下旗幟,並且即使承認了絕望的表示,他往往直接向生存本體的取決,不來半不闌珊的收回了步子向後退;寧可自殺,幹脆的生命的斷絕,不來出家,那是生命的否認。不錯,西洋人也有出家做和尚做尼姑的,例如亞佩腦與愛洛綺絲,但在他們是情感方麵的轉變,原來對人的愛移作對上帝的愛,這知感的自體與它的活動依舊不含糊的在著,在東方人,這出家是求情感的消滅,皈依佛法或道法,目的在自我一切痕跡的解脫。再說,這出家或出世的觀念的老家,是印度不是中國,是跟著佛教來的;印度可以會發生這類思想,學者們自有種種哲理上乃至物理上的解釋、也盡有趣味的。中國何以能容留這類思想,並且在實際上出家做尼僧的今天不比以前少(我新近一個朋友差一點做了小和尚)!這問題正值得研究,因為這分明不僅僅是個知識乃至意識的淺深問題,也許這情形盡有極有趣味的解釋的可能,我見聞淺,不知道我們的學者怎樣想法,我願意領教。
我的祖母之死
一
一個單純的孩子,
過他快活的時光,
興匆匆的,活潑潑的,
何嚐識別生存與死亡?
這四行詩是英國詩人華茨華斯(William Wordsworth)一首有名的小詩叫做“我們是七人”(We are Seven)的開端,也就是他的全詩的主意。這位愛自然,愛兒童的詩人,有一次碰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發鬈蓬鬆的可愛,他問她兄弟姊妹共有幾人,她說我們是七個,兩個在城裏,兩個在外國,還有一個姊妹一個哥哥,在她家裏附近教堂的墓園裏埋著。但她小孩的心理,卻不分清生與死的界限,她每晚攜著她的幹點心與小盤皿,到那墓園的草地裏,獨自的吃,獨自的唱,唱給她的在土堆裏眠著的兄姊聽,雖則他們靜悄悄的莫有回響,她爛漫的童心卻不曾感到生死間有不可思議的阻隔;所以任憑華翁多方的譬解,她隻是睜著一雙靈動的小眼,回答說:“可是,先生,我們還是七人。”
二
其實華翁自己的童真。也不讓那小女孩的完全:他曾經說“在孩童時期,我不能相信我自己有一天也會得悄悄的躺在墳裏,我的骸骨會得變成塵土。”又一次他對人說“我做孩子時最想不通的,是死的這回事將來也會得輪到我自己身上。”
孩子們天生是好奇的,他們要知道貓兒為什麼要吃耗子,小弟弟從哪裏變出來的,或是究竟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但人生最重大的變端——死的現象與實在,他們也隻能含糊的看過,我們不能期望一個個小孩子們都是搔頭窮思的丹麥王子。他們臨到喪故,往往跟著大人啼哭;但他隻要眼淚一幹,就會到院子裏踢毽子,趕蝴蝶,就使在屋子裏長眠不醒了的是他們的親爹或親娘,大哥或小妹,我們也不能盼望悼死的悲哀可以完全翳蝕了他們稚羊小狗似的歡欣。你如其對孩子說,你媽死了,你知道不知道——他十次裏有九次隻是對著你發呆;但他等到要媽叫媽,媽偏不應的時候,他的嫩頰上就會有熱淚流下。但小孩天然的一種表情,往往可以給人們最深的感動。我生平最忘不了的一次電影,就是描寫一個小孩愛戀已死母親的種種天真的情景。她在園裏看種花,園丁告訴她這花在泥裏,澆下水去,就會長大起來。那天晚上天下大雨,她睡在床上,被雨聲驚醒了,忽然想起園丁的話,她的小腦筋裏就發生了絕妙的主意。她偷偷的爬出了床,走下樓梯,到書房裏去拿下桌上供著的她死母的照片,一把揣在懷裏,也不顧傾倒著的大雨,一直走到園裏,在地上用園丁的小鋤掘鬆了泥土,把她懷裏的親媽,謹慎的取了出來,栽在泥裏,把鬆泥掩護著;她做完了工就蹲在那裏守候——一個三四歲的女孩,穿著白色的睡衣,在深夜的暴雨裏,蹲在露天的地上,專心篤意的盼望已經死去的親娘,像花草一般,從泥土裏發長出來!
三
我初次遭逢親屬的大故,是二十年前我祖父的死,那時我還不滿六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可怕的經驗,但我追想當時的心理,我對於死的見解也不見得比華翁的那位小姑娘高明。我記得那天夜裏,家裏人吩咐祖父病重,他們今夜不睡了,但叫我和我的姊妹先上樓睡去,回頭要我們時他們會來叫的。我們就上樓去睡了,底下就是祖父的臥房,我那時也不十分明白,隻知道今夜一定有很怕的事,有火燒、強盜搶、做怕夢,一樣的可怕。我也不十分睡著,隻聽得樓下的急步聲、碗碟聲、喚婢仆聲、隱隱的哭泣聲,不息的響音。過了半夜,他們上來把我從睡夢裏抱了下去,我醒過來隻聽得一片的哭聲,他們已經把長條香點起來,一屋子的煙,一屋子的人,圍攏在床前,哭的哭,喊的喊,我也捱了過去,在人叢裏偷看大床裏的好祖父。忽然聽說醒了醒了,哭喊聲也歇了,我看見父親爬在床裏,把病父抱持在懷裏,祖父倚在他的身上,雙眼緊閉著,口裏銜著一塊黑色的藥物他說話了,很輕的聲音,雖則我不曾聽明他說的什麼話,後來知道他經過了一陣昏暈,他又醒了過來對家人說:“你們吃嚇了,這算是小死。”他接著又說了好幾句話,隨講音隨低,呼氣隨微,去了,再不醒了,但我卻不曾親見最後的彌留,也許是我記不起,總之我那時早已跪在地板上,手裏擎著香,跟著大眾高聲的哭喊了。
四
此後我在親戚家收殮雖則看得不少,但死的實在的狀況卻不曾見過。我們念書人的幻想力是比較的豐富,但往往因為有了幻想力,就不管生命現象的實在,結果是書呆子,陸放翁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人生的範圍是無窮的:我們少年時精力充足什麼都不怕嚐試,隻愁沒有出奇的事情做,往往抱怨這宇宙太窄,青天太低,大鵬似的翅膀飛不痛快,但是……但是平心的說,且不論奇的、怪的、特別的、離奇的,我們姑且試問人生裏最基本的事實,最單純的、最普遍的、最平庸的、最近人情的經驗,我們究竟能有多少的把握,我們能有多少深徹的了解,我們是否都親身經曆過?譬如說:生產、戀愛、痛苦、悲、死、妒、恨、快樂、真疲倦、真饑餓、渴、毒焰似的渴、真的幸福、凍的刑罰、懺悔,種種的情熱。我可以說,我們平常人生觀、人類、人道、人情、真理、哲理、本能等等名詞不離口吻的念書人們,什麼文學家,什麼哲學家——關於真正人生基本的事實的實在,知道的——恐怕是極微至鮮,即使不等於圓圈。我有一個朋友,他和他夫人的感情極厚,一次他夫人臨到難產,因為在外國,所以進醫院什麼都得他自己照料,最後醫生宣言隻有用手術一法,但性命不能擔保,他沒有法子,隻好和他半死的夫人訣別(解剖時親屬不準在旁的)。滿心毒魔似的難受,他出了醫院,走在道上,走上橋去,像得了離魂病似的,心脈舂臼似的跳著,最後他聽著了教堂和緩的鍾聲,他就不自主的跟著鍾聲,進了教堂,跟著在做禮拜的跪著、禱告、懺悔、祈求、唱詩、流淚(他並不是信教的人),他這樣的捱過時刻,後來回轉醫院時,一步步都是慘酷的磨難,比上行刑場的犯人,加倍的難受,他怕見醫生與看護婦,仿佛他的命運
是在他們的手掌裏握著。事後他對人說“我這才知道了人生一點子的意
味!”
五
所以不曾經曆過精神或心靈的大變的人們,隻是在生命的戶外徘徊,也許偶爾猜想到幾分牆內的動靜,但總是浮的淺的,不切實的,甚至完全是隔膜的。人生也許是個空虛的幻夢,但在這幻象中,生與死,戀愛與痛苦,畢竟是陡起的奇峰,應得激動我們徬徨者的注意,在此中也許有可以感悟到一些幻裏的真,虛中的實,這浮動的水泡不曾破裂以前,也應得飽吸自由的日光,反射幾絲顏色!
我是一隻不羈的野駒,我往往縱容想象的猖狂,詭辯人生的現實;比如憑借凹折的玻璃,覺察當前景色。但時而複再,我也能從煩囂的雜響中聽出清新的樂調,在眩耀的雜彩裏,看出有條理的意匠。這次祖母的大故,老家庭的生活,給我不少靜定的時刻,不少深刻的反省。我不敢說我因此感悟了部分的真理,或是取得了苦幹的智慧;我隻能說我因此與實際生活更深了一層的接觸,益發激動我對於人生種種好奇的探討,益發使我驚訝這迷謎的玄妙,不但死是神奇的現象,不但生命與呼吸是神奇的現象,就連日常的生活與習慣與迷信,也好像放射著異樣的光閃,不容我們擅用一兩個形容詞來概狀,更不容我們昌言什麼主義來抹煞——一個革新者的熱心,碰著了實在的寒冰!
六
我在我的日記裏翻出一封不曾寫完不曾付寄的信,是我祖母死後第二天的早上寫的。我時在極強烈的極鮮明的時刻內,很想把那幾日經過感想與疑問,痛快的寫給一個同情的好友,使他在數千裏外也能分嚐我強烈的鮮明的感情。那位同情的好友我選中了通伯。但那封信卻隻起了一個呆重的頭,一為喪中忙,二為我那時眼熱不耐用心,始終不曾寫就,一直挨到現在再想補寫,恐怕強烈已經變弱,鮮明已經透暗,逃亡的囚逋,不易追獲的了。我現在把那封殘信錄在這裏,再來追摹當時的情景。
通伯:
我的祖母死了!從昨夜十時半起,直到現在,滿屋子隻是號啕呼搶的悲音,與和尚、道士、女僧的禮懺鼓磬聲。二十年前祖父喪時的情景,如今又在眼前了。忘不了的情景!你願否聽我講些?
我一路回家,怕的是也許已經見不到老人,但老人卻在生死的交關仿佛存心的彌留著,等待她最鍾愛的孫兒——即不能與他開言訣別,也使他尚能把握她依然溫曖的手掌,撫摩她依然跳動著的胸懷,凝視她依然能自開自闔雖則不再能表情的目睛。她的病是腦充血的一種,中醫稱為“卒中”(最難救的中風)。她十日前在暗房裏躓仆倒地,從此不再開口出言,登仙似的結束了她八十四歲的長壽,六十年良妻與賢母的辛勤,她現在已經永遠的脫辭了煩惱的人間,還歸她清淨自在的來處。我們承受她一生的厚愛與蔭澤的兒孫,此時親見,將來追念,她最後的神化,不能自禁中懷的摧痛,熱淚暴雨似的盆湧,然痛心中卻亦隱有無窮的讚美,熱淚中依稀想見她功成德備的微笑,無形中似有不朽的靈光,永遠的臨照她綿衍的後裔……
七
舊曆的乞巧那一天,我們一大群快活的遊蹤,驢子灰的黃的白的,轎子四個腳夫抬的,正在山海關外紆回的、曲折的繞登角山的棲賢寺,麵對著殘圯的長城,巨蟲似的爬山越嶺,隱入煙靄的迷茫。那晚回北戴河海濱住處,已經半夜,我們還打算天亮四點鍾上蓮峰山去看日出,我已經快上床,忽然想起了,出去問有信沒有,聽差遞給我一封電報,家裏來的四等電報。我就知道不妙,果然是“祖母病危速回”!我當晚就收拾行裝,趕早上六時車到天津,晚上才上津浦快車。正嫌路遠車慢,半路又為水發衝壞了軌道過不去,一停就停了十二點鍾有餘,在車裏多過了一夜,直到第三天的中午方才過江上滬寧車。這趟車如其準點到上海,剛好可以接上滬杭的夜車,誰知道又誤了點,誤了不多不少的一分鍾,一麵我們的車進站,他們的車頭嗚的一聲叫,別斷別斷的去了!我若然是空身子,還可以冒險跳車,偏偏我的一雙手又被行李雇定了,所以隻得定著眼睛送它走。
所以直到八月二十二日的中午我方才到家。我給通伯的信說“怕是已經見不著老人”,
在路上那幾天真是難受,縮不短的距離沒有法子,但是那急人的水發,急人的火車,幾麵湊攏來,叫我整整的遲一晝夜到家!試想病危了的八十四歲的老人,這二十四點鍾不是容易過的,說不定她剛巧在這個期間內有什麼動靜,那才叫人抱憾哩!但是結果還算沒有多大的差池——她老人家還在生死的交關等著!
八
奶奶——奶奶——奶奶!奶——奶!你的孫兒回來了,奶奶!沒有
回音。老太太闔
著眼,仰麵躺在床裏,右手拿著一把半舊的雕翎扇很自在的扇動著。老太太原來就怕熱,每年暑天總是扇子不離手的,那幾天又是特別的熱。這還不是好好的老太太,呼吸頂勻淨的,定是睡著了,誰說危險!奶奶,奶奶!她把扇子放下了,伸手去摸著頭頂上掛著的冰袋,一把抓得緊緊的,呼了一口長氣,像是暑天趕道兒的喝了一碗涼湯似的,這不是她明明的有感覺不是?我把她的手拿在我的手裏,她似乎感覺我手心的熱,可是她也讓我握著,她開眼了!右眼張得比左眼開些,瞳子卻是發呆,我拿手指在她的眼前一挑,她也沒有瞬,那準是她瞧不見了——奶奶,奶奶,——她也真沒有聽見,難道她真是病了,真是危險,這樣愛我疼我寵我的好祖母,難道真會得……我心裏一陣的難受,鼻子裏一陣的酸,滾熱的眼淚就迸了出來。這時候床前已經擠滿了人,我的這位,我是那位,我一眼看過去,隻見一片慘白憂愁的麵色,一雙雙裝滿了淚珠的眼眶。我的媽更看的憔悴。她們已經伺候了六天六夜,媽對我講祖母這回不幸的情形,怎樣的她夜飯前還在大廳上吩咐事情,怎樣的飯後進房去自己擦臉,不知怎樣的閃了下去,外麵人聽著響聲才
進去,已經是不能開口了,怎樣的請醫生,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轉機……一個人到了天倫骨肉的中間,整套的思想情緒,就變換了式樣與顏色。你的不自然的口音與語法沒有用了;你的耀眼的袍服可以不必穿了;你的潔白的天使的翅膀,預備飛翔出人間到天堂的,不便在你的慈母跟前自由的開豁;你的理想的樓台亭閣,也不輕易的放進這二百年的老屋;你的佩劍、要寨、以及種種的防禦,在爭競的外界即使是必要的,到此隻是可笑的累贅。在這裏,不比在其餘的地方,他們所要求於你的,隻是隨熟的聲音與笑貌,隻是好的,純粹的本性,隻是一個沒有斑點子的赤裸裸的好心。在這些純愛的骨肉的經緯中心,不由得你不從你的天性裏抽出最柔糯亦最有力的幾縷絲線來加密或是縫補這幅天倫的
結構。
所以我那時坐在祖母的床邊,念著兩朵熱淚,聽母親敘述她的病況,我腦中發生了異常的感想,我像是至少逃回了二十年的光陰,正如我膝前子侄輩一般的高矮,回複了一片純樸的童真,早上走來祖母的床前,揭開帳子叫一聲軟和的奶奶,她也回叫了我一聲,伸手到裏床去摸給我一個蜜棗或是三片狀元糕,我又叫了一聲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愛的辰光,如何可愛的天真,但如今沒有了,再也不回來了。現在床裏躺著的,還不是我的親愛的祖母,十個月前我伴著到普陀登山拜佛清健的祖母,但現在何以不再答應我的呼喚,何以不再能表情,不再能說話,她的靈性哪裏去了,她的靈性哪裏去了?
九
一天,一天,又是一天——在垂危的病塌前過的時刻,不比平常飛駛無礙的光陰,時鍾上同樣的一聲的嗒,直接的打在你的焦急的心裏,給你一種模糊的隱痛——祖母還是照樣的眠著,右手的脈自從起病以來已是極微僅有的,但不能動彈的卻反是有脈的左側,右手還是不時在揮扇,但她的呼吸還是一例的平勻,麵容雖不免瘦削,光澤依然不減,並沒有顯著的衰象,所以我們在旁邊看她的,差不多每分鍾都盼望她從這長期的睡眠中醒來,打一個嗬欠,就開眼見人,開口說話——果然她醒了過來,我們也不會覺得離奇,像是原來應當似的。但這究竟是我們親人絕望中的盼望,實際上所有的醫生,中醫、西醫、針醫,都已一致的回絕,說這是“不治之症”。中醫說這脈象是憑證,西醫說腦殼裏血管破裂,雖則植物性機能——呼吸、消化——不曾停止,但言語中樞已經斷絕——此外更專門更玄學更科學的理論我也記不得了。所以暫時不變的原因,就在老太太本來的體元太好了,拳術家說的“一時不能散工”,並不是病有轉機的兆頭。我們自己人也何嚐不明白這是個絕症;但我們卻總不忍自認是絕望:這“不忍”便是人情。我有時在病榻前,在淒悒的靜默中,發生了重大的疑問。科學家說人的意識與靈感,隻是神經係最高的作用,這複雜,微妙的機械,隻要部分有了損傷或是停頓,全體的動作便發生相當的影響;如其最重要的部分受了擾亂,他不是變成反常的瘋癲,便是完全的失去意識。照這一說,體即是用,離了體即沒有用;靈魂是宗教家的大謊,人的身體一死什麼都完了。這是最幹脆不過的說法,我們活著時有這樣有那樣已經健夠麻煩,盡夠受,誰還有興致,誰還願意到墳墓的那一邊再去發生關係,地獄也許是黑暗的,天堂是光明的,但光明與黑暗的區別無非是人類專擅的假定,我們隻要擺脫這皮囊,還歸我清靜,我就不願意頭戴一個黃色的空圈子,合著手掌跪在雲端裏受罪!
再回到事實上來,我的祖母——一位神智最清明的老太太——究竟在哪裏?我既然不能斷定因為神經部分的震裂她的靈感性便永遠的消減,但同時她又分明的失卻了表情的能力,我隻能設想她人格的自覺性,也許比平時消淡了不少,卻依舊是在著,像在夢魘裏將醒未醒時似的,明知她的兒女孫曾不住的叫喚她醒來,明知她即使要永別也總還有多少的囑咐,但是可憐她的睛球再不能反映外界的印象,她的聲帶與口舌再不能表達她內心的情意,隔著這脆弱的肉體的關係,她的性靈再不能與他最親的骨肉自由的交通——也許她也在整天整夜的伴著我們焦急,伴著我們傷心,伴著我們出淚,這才是可憐,這才真叫人悲感哩!
十
到了八月二十七那天,離她起病的第十一天,醫生吩咐脈象大大的變了,叫我們當心,這十一天內每天她隻咽入很困難的幾滴稀薄的米湯,現在她的麵上的光澤也不如早幾天了,她的目眶更陷落了,她的口部的筋肉也更寬弛了,她右手的動作也減少了,即使拿起了扇子也不再能很自然的扇動了——她的大限的確已經到了。但是到晚飯後,反是沒有什麼顯象。同時一家人著了忙,準備壽衣的、準備冥銀的、準備香燈等等的。我從裏走出外,又從外走進裏,隻見匆忙的腳步與嚴肅的麵容。這時病人的大動脈已經微細的不可辨,雖則呼吸還不至怎樣的急促。這時一門的骨肉已經齊集在病房裏,等候那不可避免的時刻。到了十時光景,我和我的父親正坐在房的那一頭一張床上,忽然聽得一個哭叫的聲音說——“大家快來看呀,老太太的眼睛張大了!”這尖銳的喊聲,仿佛是一大桶的冰水澆在我的身上,我所有的毛管一齊豎了起來,我們踉蹌的奔到了床前,擠進了人叢。果然,老太太的眼睛張大了,張得很大了!這是我一生從不曾見過,也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眼見的神奇(恕罪我的描寫!)不但是兩眼,麵容也是絕對的神變了(transfigured),她原來皺縮的麵上,發出一種鮮潤的彩澤,仿佛半淤的血脈,又一度充滿了生命的精液,她的口,她的兩頰,也都回複了異樣的豐潤;同時她的呼吸漸漸的上升,急進的短促,現在已經幾乎脫離了氣管,隻在鼻孔裏脆響的呼出了。但是最神奇不過的是一雙眼睛!她的瞳孔早已失去了收斂性,呆頓的放大了。但是最後那幾秒鍾!不但眼眶是充分的張開了,不但黑白分明,瞳孔銳利的緊斂了,並且放射著一種不可形容,不可信的輝光,我隻能稱他為“生命最集中的靈光”!這時候床前隻是一片的哭聲,子媳喚著娘,孫子喚著祖母,婢仆爭喊著老太太,幾個稚齡的曾孫,也跟著狂叫太太……但老太太最後的開眼,仿佛是與她親愛的骨肉,作無言的訣別,我們都在號泣的送終,
她也安慰了,她放心的去了。在幾秒時內,死的黑影已經移上了老人的麵部,遏滅了生命的異彩,她最後的呼氣,正似水泡破裂,電光杳滅,菩提的一響,生命呼出了竅,什麼都止息了。
十一
我滿心充塞了死象的神奇,同時又須顧管我有病的母親,她那時出性的號啕,在地板上滾著,我自己反而哭不出來;我自己也覺得奇怪,眼看著一家長幼的涕淚滂沱,耳聽著狂沸似的呼搶號叫,我不但不發生同情的反應,卻反而達到了一個超感情的,靜定的,幽妙的意境,我想象的看見祖母脫離了軀殼與人間,穿著雪白的長袍,冉冉的上升天去,我隻想默默的跪在塵埃,讚美她一生的功德,讚美她一生的圓寂。這是我的設想!
我們內地人卻沒有這樣純粹的宗教思想;他們的假定是不論死的是高年厚德的老人或是
無知無愆的幼孩,或是罪大惡極的凶人,臨到彌留的時刻總是一例的有無常鬼、摸壁鬼、牛頭馬麵、赤發獠牙的陰差等等到門,拿著鐐鏈枷鎖,來捉拿陰魂到案。所以燒紙帛是平他們的暴戾,最後的呼搶是沒奈何的訣別。這也許是大部分臨死時實在的情景,但我們卻不能概定所有的靈魂都不免遭受這樣的淩辱。譬如我們的祖老太太的死,我隻能想象她是登天,隻能想象她慈祥的神化——像那樣鼎沸的號啕,固然是至性不能自禁,但我總以為不如匐伏隱泣或默禱,較為近情,較為合理。
理智發達了,感情便失了自然的濃摯;厭世主義的看來,眼淚與笑聲一樣是空虛的,無意義的。但厭世主義姑且不論,我卻不相信理智的發達,會得妨礙天然的情感;如其教育真有效力,我以為效力就在剝削了不合理性的“感情作用”,但決不會有損真純的感情;他眼淚也許比一般人流得少些,但他等到流淚的時候,他的淚才是應流的淚。我也是智識愈開流淚愈少的一個人,但這一次卻也真的哭了好幾次。一次是伴我的姑母哭的,她為產後不曾複元,所以祖母的病一直瞞著她,一直到了祖母故後的早上方才通知她。她扶病來了,她還不曾下轎,我已經聽出她在啜泣,我一時感覺一陣的悲傷,等到她出轎放聲時,我也在房中欷欷不住。又一次是伴祖母當年的贈嫁婢哭的。她比祖母小十一歲,今年七十三歲,亦已是個白發的婆子,她也來哭他的“小姐”,她是見著我祖母的花燭的唯一個人,她的一哭我也哭了。
再有是伴我的父親哭的。我總是覺得一個身體偉大的人,他動情感的時候,動人的力量也比平常人偉大些。我見了我父親哭泣,我就忍不住要伴著淌淚。但是感動我最強烈的幾次,是他一人倒在床裏,反複的啜泣著,叫著媽,像一個小孩似的,我就感到最熱烈的傷感,在他偉大的心胸裏浪濤似的起伏,我就感到母子的感情的確是一切感情的起原與總結,等到一失慈愛的蔭庇,仿佛一生的事業頓時莫有了根柢,所有的快樂都不能填平這唯一的缺陷;所以他這一哭,我也真哭了。但是我的祖母果真是死了嗎?她的軀體是的。但她是不死的。詩人勃蘭恩德(Bryant)說:
So live,that when thy summons comes to join the
innu-merable carav an which moves to that mysterious
realm where each one takes his chamber in the silent
halls of death,then go not,like the quarry slave at night
scourged to his dungeon,but sustained and soothed.
By an unfaltering truth,approach thy grave like
one that wraps the drapery or his couchQSQS,about
him,and lies,down to pleasant dreams.
這段英文大意是:“這樣的生命力,一旦得到召喚,便加入到綿延不斷的大篷車隊,駛向等神秘王國。在籠罩著死亡的寂靜的宅第裏,每個人羈守他自己的房間,再也無法脫身。如同采石礦的奴隸夜間在地牢
中被無情地鞭笞,卻隻有平靜和忍耐。
如果我們的生前是盡責任的,是無愧的,我們就會安坦的走近我們的墳墓,我們的靈魂裏不會有慚愧或侮恨的齧痕。人生自生至死,如勃蘭恩德的比喻,真是大隊的旅客在不盡的沙漠中進行,隻要良心有個安頓,到夜裏你臥倒在帳幕裏也就不怕噩夢來纏繞。
“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走近墳墓就像一個人掩上他床邊的帷幕,然後躺下進入愉快的夢鄉。”
我的祖母,在那舊式的環境裏,到我們家來五十九年,真像是做了長期的苦工,她何嚐有一日的安閑,不必說子女的嫁娶,就是一家的柴米油鹽,掃地抹桌,哪一件事不在八十歲老人早晚的心上!我的伯父快近六十歲了,但他的起居飲食;還差不多完全是祖母經管的,初出世的曾孫如其有些身熱咳嗽,老太太晚上就睡不安穩;她愛我寵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寫;她那深厚的慈蔭,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蔽。但她的身心即使勞碌了一生,她的報酬卻在靈魂無上的平安;她的安慰就在她的兒女孫曾,隻要我們能夠步她的前例,各盡天定的責任,她在冥冥中也就永遠的微笑了。
十一月二十四日
濃得化不開之一
大雨點打上芭蕉有銅盆的聲音,怪。“紅心蕉”,多美的字麵。紅得濃得好。要紅,要熱,要烈,就得濃,濃得化不開,樹膠似的才有意思,“我的心像芭蕉的心,紅……”不成!“緊緊的卷著,我的紅濃的芭蕉的心……”更不成。趁早別再謅什麼詩了。自然的變化,隻要你有眼,隨時隨地都是絕妙的詩。完全天生的。白做就不成。看這驟雨,這萬千雨點奔騰的氣勢,這迷蒙,這渲染,看這一小方草地生受這暴雨的侵淩,鞭打,針刺,腳踹,可憐的小草,無辜的……可是慢著,你說小草要是會說話。它們會嚷痛,會叫冤不?難說他們就愛這門兒——出其不意的,使蠻勁的,太急一些,當然,可這正見情熱,誰說這外表的凶狠不是變相的愛。有人就愛這急勁兒!
再說小草兒吃虧了沒有,讓急雨狼虎似的胡親了這一陣子?別說了,它們這才真漏著喜色哪,綠得發亮,綠得生油,綠得放光。它們這才樂哪!
嘸,一首淫詩。蕉心紅得濃,綠草綠成油。本來末,自然就是淫,
它那從來不知厭滿的創化欲的表現還不是淫:淫,甚也。不說別的,這雨後的泥草間就是萬千小生物的胎宮,蚊蟲、甲蟲、長腳蟲、青跳蟲、慕光明的小生靈,人類的大敵。熱帶的自然更顯得濃厚,更顯得猖狂,更顯得淫,夜晚的星都顯得玲瓏些,像要向你說話半開的妙口似的。
可是這一個人耽在旅舍裏看雨,夠多淒涼。上街不知向那兒轉,一隻熟臉都看不見,話都說不通,天又快黑,胡濕的地,你上那兒去?得。“有孤王……”一個小聲音從廉楓的嗓子裏自已唱了出來。“坐至在梅……”怎麼了!哼起京調來了?一想著單身就轉著梅龍鎮,再轉就該是李鳳姐了吧,哼!好,人高超的詩思墮落到腐敗的戲腔!可是京戲也不一定是腐敗,何必得跟著現代人學勢利?正德皇帝在梅龍鎮上,林廉楓在星家坡。他有鳳姐,我——慚愧沒有。廉楓的眼前晃著舞台上鳳姐的倩影,曳著圍巾,托著盤,踏著蹺。“自幼兒”……去你的!可是這悶是真的。雨後的天黑得更快,黑影一幕幕的直蓋下來,麻雀兒都回家了。幹什麼好呢?有什麼可幹的?這叫做孤單的況味。這叫做悶。怪不得唐明皇在斜穀口聽著棧道中的雨聲難過,良心發見,想著玉環……我負了卿,負了卿……轉自憶荒塋,——嘸,又是戲!又不是戲迷,左哼右哼哼什麼的!出門吧。
廉楓跳上了一架車,也不向那帶回子帽的馬來人開口,就用手比了一個丟圈子的手勢。那馬來人完全了解,腦袋微微的一側,車就開了。焦桃片似的店房,黑芝麻長條餅似的街,野獸似的汽車,磕頭蟲似的人力車,長人似的樹,矮樹似的人。廉楓在急掣的車上快鏡似的收著模糊的影片,同時頂頭風刮得他本來梳整齊的分邊的頭發直向後衝,有幾根沾著他的眼皮癢癢的舐,掠上了又下來,怪難受的。這風可真涼爽,皮膚上,毛孔裏,那兒都受用,像是在最溫柔的水波裏遊泳。做魚的快樂。氣流似乎是密一點,顯得沉。一雙疏蕩的胳膊壓在你的心窩上……確是有肉麻的氣息,濃得化不開。快,快,芭蕉的巨靈掌,椰子樹的旗
頭,橡皮樹的白鼓眼,棕櫚樹的毛大腦,合歡樹的紅花痢,無花果樹的要飯腔,蹲著脖子,彎著臂膊……快,快:馬來人的花棚,中國人家的甏燈,西洋人家的牛奶瓶,回子的回子帽,一臉的黑花,活像一隻煨灶的貓……
車忽然停住在那有名的儲水潭的時候,廉楓快活的心,轉得比車輪更顯得快,這一頓才把他從幻想裏插了回來。這時候旅困是完全叫風給刮散了。風也刮散了天空的雲,大狗星張著大眼霸占著東半天,獵夫隻看見兩支腿,天馬也隻漏半身,吐魯士牛大哥隻翹著一支小尾。咦,居然有湖心亭。這是誰的主意?紅毛人都雅化了,唉不壞,黃昏未死的紫熏,湖邊叢林的倒影,林樹間豔豔的紅燈,瘦玲玲的窄堤橋連通著湖亭。水麵上若無若有的漣漪,天頂幾顆疏散的星。真不壞。但他走上堤橋不到半路就發見那亭子裏一齒齒的把柄,原來這是為安量水表的,可這也將就,反正輪廓是一座湖亭,平湖秋月……嘸有人在哪!這回他發見的是靠亭欄的一雙人影,本來是糊成一餅的,他一走近打攪了他們。“道歉,有擾清興,但我還不隻是一朵遊雲,慮俺作甚。”廉楓默誦著他白的念頭,粗粗望了望湖,轉身走了回去。“苟……”他坐上車起首想,但他記起了煙卷,忙著在風尖上劃火,下文如其有,也在他第一噴噴龍卷煙裏沒了。
廉楓回進旅店門仿佛又投進了昏沉的圈套,一陣熱,一陣煩,又壓上了他在晚涼中疏爽了來的心胸。他正想吧一中安命的氣走上樓去,他忽然感到一股彩流的襲擊從右首窗邊的桌座上飛驃了過來。一種巧妙的敏銳的刺激,一種豔的警告,一種不是沒有美感的迷惑。隻有在巴黎晦盲的市街上走進新派的畫店時,仿佛感到過相類的驚俗。一張佛拉明果的野景,一幅瑪提斯的窗景,或是佛朗次馬克的一方人頭馬麵。或是馬克夏高爾的一個賣菜老頭。可這是怎麼了,那窗透又沒有掛什麼未來派的畫,廉楓最初感覺到的是一球大紅,像是火焰;其次是一片烏黑,墨晶似的濃,可又花須似的輕柔;再次是一流蜜,金漾漾的一瀉,再次是朱古律(Chocolate),飽和著奶油最可口的朱古律。這些色感因為濃初來顯得淩亂,但瞬息間線條和輪廓的辨認籠住了色彩的蓬勃的波流。廉楓幽幽的喘了一口氣。“一個黑女人,什麼了!”可是多妖豔的一個黑女,這打扮真是絕了,藝術的手腕神化了天生的材料,好!烏黑的惺鬆的是她的發,紅的是一邊鬢角上的插花,蜜色是她的玲巧的掛肩朱古律是姑娘的肌膚的鮮豔,得兒朗打打,得兒鈴丁丁……廉楓停步在樓梯邊的欣賞不期然的流成了新韻。
“還漏了一點小小的卻也不可少的點綴,她一隻手腕上還帶著一小支金環哪。”康楓上樓進了房還是盡轉著這絕妙的詩題——色香味俱全的奶油朱古律,耐宿兒老牌,兩個辨士一厚塊,拿銅子往軋縫裏放,一,二,再拉那鐵環,喂,一塊印金字紅紙包的耐宿兒奶油朱古律。可口!最早黑人上畫的怕是孟內那張奧林比亞吧,有心機的畫家,廉楓躺在床上在腦筋裏翻著近代的畫史。有心機有膽識的畫家,他不但敢用黑,而且敢用黑,而且敢用黑來襯托黑,唉,那斜躺著的奧林比亞不是髻上也插著一朵花嗎?底下的那位很有點像奧林比亞的抄本,就是白的變黑了。但最早對朱古律的肉色表示敬意的可還得讓還高根,對了,就是那味兒,濃得化不開,他為人間,發見了朱古律皮肉的色香味,他那本Noa,Noa是二十世紀的“新生命”——到“半開化,全野蠻的風土間去發見文化的本真,開辟文藝的新感覺……”
但底下那位朱古律姑娘倒是作什麼的?作什麼的,傻子!她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一筏普濟的慈航,她是賑災的特派員,她是來慰藉旅人的幽獨的。可惜不曾看清她的眉目,望去隻覺得濃,濃得化不開,誰知道她眉清還是目秀!眉清目秀!思想落後!唯美派的新字典上沒有這類腐敗的字眼。且不管她眉目,她那姿態確是動人,怯憐憐的,簡直是秀麗,衣服也剪裁得好,一頭蓬鬆的烏霞就耐人尋味。“好花兒出至在僻
島上!”廉楓閉著眼又哼上了。……
“誰,”悉率的門響將他從床上驚跳了起來,門慢慢的自己開著,廉楓的眼前一亮,紅的!一朵花;是她!進來了!這怎麼好!鎮定,傻子,這怕什麼。
她果然進來了,紅的、蜜脅、烏的、金的、朱古律、耐宿兒、奶油、全進來了,你不許我進來嗎?朱古律笑口的低聲的唱著,反手關上了門。這回眉目認得清楚了清秀,秀麗,韶麗;不成,實在得另翻一本字典,可是“妖豔,”總合得上。廉楓迷糊的腦筋裏掛上了“妖”“豔”兩個大字。朱古律姑娘也不等請,已經自己坐上了廉楓的床沿,你倒像是怕我似的,我又不是馬來半島上的老虎!朱古津的濃重的香團團圍裹住了半心跳的旅客。濃得化不開!李鳳姐,李鳳姐,這不是你要的好花兒自已來了!籠著金環的一支手腕放上了他的身,紫薑的一支小手把住了他的手。廉楓從沒有知道他自已的手有那樣的白。“等你家哥哥回來”……廉楓覺得他自己變了驟雨下的小草,不知道是好過,也不知道是難受。湖心亭上那一餅子黑影。大自然的創化欲。你不愛我嗎?
朱古律的聲音也動人——脆,幽媚。一支青蛙跳進了池潭,撲崔!獵夫該從林子裏跑出來了吧?你不愛我嗎,我知道你愛,方才你在樓梯邊看我我就知道,對不對親孩子?紫薑辣上了他的麵龐,救駕!快辣上他的口唇了。可憐的孩子,一個人住著也不嫌冷清,你瞧,這胖胖的荷蘭老婆都讓你抱疼了,你不害臊嗎?廉楓一看果然那荷蘭老婆讓他給擠扁了,他不由的覺得臉有些發燒。我來做你的老婆好不好?朱古律的烏雲都蓋下來了。“有孤王……”使不是,朱古律,蓋蘇文,青麵獠牙的……“幹米一家的姑母,”血盆的大口,高聳的顴骨,狼嗥的笑響……鞭打,針刺,腳踢——喜色,呸,見鬼!唷,悶死了,不好,茶房!
廉楓想叫可是嚷不出,身上油油的覺得全是汗。醒了醒了,可了不得,這心跳得多厲害。荷蘭老婆活該遭劫,夾成了一個破爛的葫蘆。廉楓覺得口裏直發膩,紫薑,朱古律,也不知是什麼,濃得化不開。
濃得化不開之二
廉楓到了香港,他見的九龍是幾條盤錯的運貨車的淺軌,似乎有頭,有尾,有中段,也似乎有隱現的爪牙,甚至在火車頭穿度那柵門時似乎有迷漫的雲氣。中原的念頭,雖則有廣九車站上高標的大鍾的暗示,當然是不能在九龍的雲氣中幸存。這在事實上也省了許多無謂的感慨。因此眼看著對岸,屋字像櫻花似盛開著的。座山頭,如同對著希望的化身,竟然欣欣的上了渡船。從妖龍的脊背上過渡到希望的化身去。
富庶,真富庶,從街角上的水果攤看到中環乃至上環大街的珠寶店;從懸掛得如同Banyan樹一般繁衍的臘食及海味鋪看到穿著定闊化邊豔色新裝走街的粵女;從石子街的花市看到飯店門口陳列著“時鮮”的花狸金錢豹以及在渾水盂內倦臥著的海狗魚,唯一的印象是一個不容分析的印象:像濃密,琳琅,琳琅,廉楓似乎聽得到鍾罄相擊的聲響。富庶,真富庶。
但看香港,至少玩香港,少不了坐吊盤車之內去一趟。這吊著上去是有些好玩。海麵、海港、海邊,都在軸轆聲中繼續的往下沉。對岸的山,龍蛇似盤旋著的山脈,也往下沉。但單是直落的往下沉還不奇,妙的是一邊你自身憑空的往上提,一邊綠的一角海,灰的一隴山,白的方的房屋,高直的樹,都怪相的一頭吊了起來,結果是像一幅畫斜提著看似的。同時這邊的山頭從平放的镘頭變成側豎的,山腰裏的屋子從橫刺裏傾斜了去,相近的樹木也跟著平行的來。怪極了。原來一個人從來不想到他自己的地位也有不端正的時候;你坐在吊盤車裏隻覺得眼前的事物都發了瘋,倒豎了起來。
但吊盤車的車裏也有可注意的。廣個女性在廉楓的前幾行椅座上坐著。她滿不管車外拿大鼎的世界,她有她的世界。她坐著,屈著一枝腿,腦袋有時枕春椅背,眼向著車頂望,一個手指含在唇齒間。這不由人不注意。她是中一個少婦與少女間的年輕女子。這不由人不注意,雖則車外的世界都在那裏倒豎著玩。
她在前麵走。上山。左轉彎,右轉彎,宕一個山腰的弧線。她在前麵走。沿著山堤,靠著岩壁,轉入Aloe叢中,繞著一所房舍,抄一摺小徑,拾幾級石磴,她在前麵走。如其山路的姿態是婀娜,她的也是的。靈活的山腰身,靈活的女人的腰身。濃濃的摺疊著,融融的鬆散著。肌肉的神奇!動的神奇!
廉楓心目中的山景,一幅幅的舒展著,有的山背海,有的山套山,有的濃蔭,有的巉岩,但不論精粗,每幅的中點總是她,她的動,她的中段的擺動。但當她轉入一個比較深奧的山坳的時廉楓猛然記起了Tanhauser的幸運與命運——吃靈魂的薇納絲。一樣的肥滿。前麵別是她的洞府,嘸,危險,小心了!
她果然進了她的洞府,她居然也回頭看來。她竟然而似乎在回頭時露著微哂的瓠犀。孩子,你敢嗎?那洞府逕直的石級,竟像直通上天。她進了洞了。但這時候路旁又發生一個新現象,驚醒了廉楓“鄧浩然”的遐想。一個老婆子操著最破爛的粵音問他要錢。她不是化子,至少不
是職業的,因為她現成有她體麵的職業。她是一個勞工。她是一個挑磚瓦的。挑磚瓦上山因紅毛人要造房子。新鮮的是她同時挑著不止一副重擔,她的是局段的回複的運輸。挑上一擔,走上一節路,空身下來再挑一擔上去,如此再下再上,再下再上。她不但有了年紀,她並且是個病人。她的喘是哮喘,不僅是登高的喘,她也咳嗽,她有時全身都咳嗽。但她可解釋錯了。她以為廉楓停步在路中是對她發生了哀憐的趣味;以為看上了她!她實在沒有注意到這位年輕人的眼光曾經飛注到雲端裏的天梯上。她實想不到在這寂寞的山道上會有與她利益相衝突的現象。她當然不能使她失望。當得成全他的慈悲心。她向他伸直了她的一支焦枯得像隻殼似的手,口裏呢哺著她是最軟柔的語調。但“她”已經進洞府了。
往更高處去。往頂峰的頂上去。頭頂著天,腳踏著地尖,放眼到寥廓的天邊,這次的憑眺不是尋常的憑眺。這不是香港,這簡直是蓬萊仙島。廉楓的全身,他的全人,他的全心神,都感到了酣醉、覺得震蕩。宇宙的肉身的神奇。動在靜中,靜在動中的神奇。在一刹那間,在他的眼內、在他的全生命的眼內,這當前的景象幻化成一個神靈的微笑,一折完美的歌調,一朵宇宙的瓊花。一朵宇宙的瓊花在時空不容分仳的仙掌上俄然的擎出了它全盤的靈異。山的起伏,海的起伏,光的起伏;山的顏色,水的顏色,光的顏色——形成了一種不可比況的空靈,一種不可比況的節奏,一種不可比況的諧和。一方寶石,一球純晶,一顆珠,一個水泡。
但這隻是一刹那,也許隻許一刹那。在這刹那間廉楓覺得他的脈博都止息了跳動。他化入了宇宙的脈搏。在這刹那間一切都融合了,一切都消納了,一切都停止了它本體的現象的動作來參加這“刹那的神奇”的偉大的化生。在這刹那間他上山來心頭累聚著的雜格的印象與思緒夢似的消失了蹤影。倒掛的一角海,龍的爪牙,少婦的腰身,老婦人的手與乞討的碎瑣,薇納絲的洞府,全沒了。但轉瞬間現象的世界重複回返。一層紗幕,適才睜眼縱覽時頓然揭去的那一層紗幕,重複不容商榷的蓋上了大地。在你也回複了各自的辨認的感覺。這景色,是美,美極了的,但不再是方才那整個的靈異。另一種文法,另一種關鍵,另一種意義也許,但不再是那個。它的來與它的去,正如戀愛,正如信仰,不是意力可以支配,可以作主的,他這時候可以分別的賞識這一峰是一個秀挺的蓮苞,那一嶼像一隻雄蹲的海豹,或是那灣海像一鉤的眉月;他也能欣賞這幅天然畫圖的色彩與線條的配置,透視的勻整或是別的什麼,但他見的隻是一座山峰,一灣海,或是一幅畫圖。他尤其驚訝那波光的靈秀,有的是綠玉,有的是紫晶,有的是琥珀,有的是翡翠,這波光接連著山嵐的晴靄,化成一種異樣的珠光,掃湯著無際的青空,但就這也是可以指點,可以比況給你身旁的友伴的一類詩意,也不再是初起那回事。這層遮隔的紗幕是蓋定的了。
因此廉楓拾步下山時心胸的舒爽與恬適不是不和雜著,雖則是隱隱的,一些無名的惆悵。過山腰時他又飛眼望了望那“洞府”,也向路側尋覓那挑磚瓦的老婦,她還是忙著搬運著她那搬運不完的重擔,但他對她,猶是對“她”,興趣遠不如上山時的那樣馥鬱了。他到半山的涼座地方坐下來休息時,他的思想幾乎完全中止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