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精品選 散文 15.
金 華 北山
十一月十二日,星期日,晴。
金華的地勢,實在好不過。從浙江來說,它差不多是坐落在中央的樣子。山脈哩,東麵是東陽義烏的大盆山的餘波,為東山區域;南接處州,萬山重疊,統名南山;西麵因有衢港錢塘江的水流密布,所以地勢略低;金華江蜿蜒西行,合於蘭溪,為金華的唯一出口,從前鐵道未設的時候,蘭溪就是七省通商的中心大埠。北麵一道屏障,自東陽大盆山而來,綿亙三百餘裏,雄鎮北郊,遙接著全城的煙火,就是所謂金華山的北山山脈了。
北山的名字,早就在我的腦裏縈繞得很熟,尤其是當讀《宋學師承》及《學案》諸書的時候,遙想北山的幽景,料它一定是能合我們這些不通世故的蠹書蟲口味的。所以一到金華,就去訪北山整理委員會的諸公,約好於今日侵晨出發;繩索,汽油燈,火炬,電筒,食品之類,統托中國旅行社的薑先生代為辦好,今早出迎恩門北去的時候,七點鍾還沒有敲過。
北山南麵的支峰距城隻二十裏左右,推算起北山北麵的山腳,大約總在七八十裏以外了;我們一出北郊,腰際被曉煙纏繞著的北山諸頂,就劈麵迎來,似在監視我們的行動。芙蓉峰尖若錐矢,插在我們與北山之間,據說是縣治的主脈。十裏至羅店,是介在金華與北山正中的一大村落。居民於耕植之外,更喜蒔花養鹿,半當趣味,半充營業,實在是一種極有風趣的生涯。花多株蘭,茉莉,建蘭,亦栽佛手;據村中人說,這些植物,非種入羅店之泥不長,非灌以雙龍之泉不發,佛手樹移至別處,就變作一拳,指爪不分了。
自羅店至北山,還有十裏,漸入山區,且時時與自雙龍洞流出的溪水並行;路雖則崎嶇不平,但風景卻同嚼蔗近根時一樣,漸漸地加上了甜味。到華溪橋,就已經入了山口,右手一峰,於竹葉楓林之內,時露著白牆黑瓦,山頂上還有人家。導遊者北山整理委員黃君誌雄,指示著說:
“這就是白望峰,東下是鹿田,相傳宋玉女在這近邊耕稼,畜鹿,能入城市貿易,村民邀而殺之,鹿遂不返,玉女登峰白望,因有此名,玉女之墳,現在還在。”
這真是多麼美麗的傳說啊!一個如花的少女,一隻馴良的花鹿,銜命入城,登峰遙望,天色晚了,鹿不回來,一聲聲的愁歎,一點點的淚痕,最後就是一個抑鬱含悲的死!
過白望峰後,路愈來愈窄,亦愈往上斜,一麵就是萬丈的深溪,有幾處泡沫飛濺,像六月裏的冰花;溪裏麵的石塊,也奇形怪狀,圓滑的圓滑,扁平的扁平,我想若把它們搬到了城裏,則大的可以鑲嵌作屏風裝飾,小的也可以做做小孩的玩物。可是附近的居民,於見慣之後,倒也並不以為希奇了。沿溪入山,走了一二裏的光景,就遇著了一塊平地,正當溪的曲處;立在這一塊地上,東西北三麵的北山蒼翠,自然是接在眉睫之間,向南遠眺,且可以看見南山的一排青影,北山整理委員會的在此建佛壽亭,識見也真不錯;隻亭未落成,不能在亭上稍事休息,卻是恨事。從這裏再往前進,山路愈窄亦愈曲,不及二裏,就到了洞口的小村,雙龍洞離這村子,隻有百餘步路了,我們總算已經到了我們的目的地點。
北山長三百餘裏,東西裏外數十餘峰,溪澗,池泉,瀑布,山洞,不計其數;但為一般人所稱道,凡遊客所必至,與夫北山整理委員會第一著著手整理之處,就是道書所說的“第三十六洞天”的朝真,冰壺,雙龍的山洞。三洞之中,朝真最大,亦最高,洞係往上斜者,非用梯子,不能窮其底,中為冰壺,下為雙龍。
我們到雙龍洞,已將十一點鍾。外洞高二十餘丈,廣深各十餘丈,洞口極大,有東西兩口,所以洞內光線明亮,同在屋外一樣。整理委員會正在動工修理,並在洞旁建造金華觀,洞中變成了作場的樣子;看了些碑文、石刻之後,隻覺得有點偉大而已,另外倒也說不出什麼的奇特。洞中間,有一道清泉流出,歲旱不涸,就是所謂雙龍泉水,溯泉而進,是內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