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一條泉水,初看似乎是從地底湧出來似的,水量極大;再仔細一看,則泉上有一塊絕大的平底岩石覆在那裏,離水麵隻數寸而已。用了一隻浴盆似的小木船,人直躺在船底,請工人用繩索從水中岩石底推挽過去,岩石幾乎要擦傷鼻子,推進一二丈路,岩石盡,而大洞來了,洞內黑到了能見夜光表的文字,這就是裏洞。
裏洞高大和外洞差仿不多,四壁琳琅,都是鍾乳岩石;點上汽油燈一照,洞頂有一條青色一條黃色的岩紋突起,絕像平常畫上的龍,龍頭龍爪龍身,和畫絲毫不爽,青龍自東北飛舞過來,黃龍自西北蜿蜒而至。向西鑽過由鍾乳石結成的一道屏壁間的小門,內進曲折,有一裏多深;兩旁石壁,青白黃色的都有,形狀也歪斜疊皺,有像象身的,有像獅子的,有像鳳尾的,有像千縷萬線的女人的百襇裙的,更有一塊大石像烏龜的;導遊的黃君,一一都告訴我了些名字,可惜現在記不清了。這裏洞內一裏多深的路,寬廣處有三五丈,狹的地方,也有一二丈。沿外壁是一條溪泉,水聲淙淙,似在奏樂;更至一處離地三尺多高的小岩穴旁,泉水直瀉出來,形成了一個盆景裏的小瀑布。洞的底裏,有一處又高又圓方的石室,上視室頂,像一個鍾乳石的華蓋,華蓋中央,下垂著一個球樣的皺紋岩。
這裏洞的兩壁,唐宋人的題名石刻很多,我所見到的,以慶曆四年的刻石為最古。石室內的岩上,且有明萬曆年間遊人用墨寫的“臥雲”兩字題在那裏,墨色鮮豔,大家都疑它是偽填年月的,但因洞內空氣不流通,不至於風化,或者是真的也很難說。清人題壁,則自乾隆以後,絕對沒有了,蓋因這裏洞,自那時候起,為泥沙淤塞了的緣故。這一次舊洞新辟,我們得追徐霞客之蹤,而來此遊覽者,完全要感謝北山整理委員會各委員的苦心經營,而黃委員誌雄的不辭勞瘁,率先入洞,致有今日,功尤不小。
在洞裏玩了一個多鍾頭,拓了二張慶曆四年的題名石刻,就出來在外洞中吃午飯;飯後更上山,走了二三百步,就到了中洞的冰壺洞口。
冰壺洞,口極小,俯首下視。隻在黑暗中看得出一條下斜的絕壁和亂石泥沙。弓身從洞口爬入,以長繩係住腰際,滑跌著前行,則愈下愈難走,洞也愈來得高大。
前行五六十步,就在黑暗中聽得出水聲了,再下去三四十步,臉上就感得到點點的飛沫。再下降前進三五十步,洞身忽然變得極高極大,飛瀑的聲音,振動得耳膜都要發癢,瀑布約高十丈左右,懸空從洞頂直下,瀑身下廣,瀑布下也無深潭,也無積水,所以人可以在瀑布的四周圍行走。走到瀑布的背後,旋轉身來,透過瀑布,向上向外一望,則洞口的外光,正射著瀑布,像一條水晶的簾子,這實在是天下的奇觀,可惜下洞的路不便,來遊者都不能到底,一看這水晶簾的絕景。
總之冰壺洞像一隻平常吃淡芭菇的煙鬥,口小而下大。在底下裝煙的煙鬥正中,又懸空來了一條不靠石壁流下的瀑布。人在大煙鬥中走上瀑布背後,就可以看見煙嘴口的外光。瀑布衝下,水全被沙石吸去,從沙石中下降,這水就流出下麵的雙龍洞底,成為雙龍泉水的水源。
因為在冰壺洞裏跌得全身都是爛泥沙漬,並且腳力也不繼了,所以最上麵的朝真洞沒有去成。據說三洞之中,以朝真洞為最大,但係一層一層往上進的,所以沒有梯子,也難去得。我想山的奇偉處,經過了冰壺雙龍的兩洞,也總約略可以說說了,舍朝真而不去,也並沒有什麼大的遺憾。
在北山回來的路上,我們又折向了東,上芙蓉峰西的鳳凰山智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