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精品選 說佛講禪 9.
授三歸依大意
第一章.三歸之略義
三歸者:歸依於佛、法、僧三寶也。三寶義甚廣,有種種區別。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舉之。
佛者: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諸佛是也;法者:為佛所說之法,或菩薩等依據佛意所說之法——即現今所流傳之大小乘經論三藏也;僧者:如菩薩聲聞諸聖賢眾,下至僅剃發被袈裟者皆是也。
歸依者:歸向依賴之意。歸依於三寶者:乞三寶救護也。《大方便佛報恩經》雲:譬人獲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但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心相救護。眾生亦爾。係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歸依,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既已歸依於佛,自今以後,決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諸外道等;
既已歸依於法,自今以後,決不再依諸外道典籍;既已歸依於僧,自今以後,決不再依於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歸之方法
一、懺悔。二、正授三歸。三、發願回向。應先請授者詳力解釋此三種文義。因僅讀文而未解義,不能獲諸善
法也。正授三歸之文有多種。常用者如下: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前三說時,已得歸依善法。後三結者,當更叮嚀,令不忘失也。懺悔文及發願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但發願回向,應有以此功德
回向眾生同生西方齊成佛道之意,萬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授三歸之利益
經律論中,讚歎歸依三寶功德之文甚多。今略舉四則:《灌頂經》雲:受三歸者,有三十六善神,與其無量諸眷屬,守護其人,令其安樂。
《善生經》雲:若人受三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四寶者:金、銀、琉璃、玻璃),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較量功德經》雲: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如稻麻竹葦。若
人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湯藥),滿二萬歲,諸佛滅後,各起寶塔,複以香花供養,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淨心,歸依佛法僧三寶所得功德。
《大集經》雲: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歸依,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俱足,善神擁護。是母受兼資於子也。
第四章.結.語
在本寺正式講律,至今日圓滿。今日所以聚集緇素諸眾講三歸大意者:一以備諸師參考,俾他日為人授三歸時,知其簡要之方法也。一以教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歸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應深自慶幸;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為他日依師受三歸之基礎也。
敬三寶
癸酉閏五月五日在泉州大開元寺講
三寶者,佛法僧也。其義甚廣,今惟舉其少分之義耳。今言佛者,且約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紙畫者也。今言法者,且約經律論等書冊而言,或印刷或書寫也。今言僧者,且約當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薩羅漢等附入敬佛門也。第一、敬佛(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禮佛時宜洗手漱口,至誠恭敬,緩緩而拜,不可急忙,寧可少拜,
不可草率。佛幾清潔,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調精美人所能食者為宜。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頭而供佛者殊為不敬,益大師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過午也。供水果亦宜午前。供水宜捧奉式。供花,花瓶水宜常換。
紙畫之佛像,不可僅以綾裱,恐染蠅糞等穢物也(少蠅者或可)。宜裝入玻璃鏡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應入玻璃龕中,大者應作寶蓋罩之,並須常拂
拭像上之塵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談。如對於國王大臣乃至賓客之前尚應恭敬,慎護威儀,何況對佛像耶!不可佛前曬衣服,宜偏側。不得在殿前用夜壺水澆花。若臥室中供佛像者,眠時應以淨布遮障。
第二、敬法(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
讀經之時,必須洗手漱口拭幾,衣服整齊,威儀嚴肅,與禮佛時無異。益大師雲:展卷如對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萬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獲讀經之實益也。
對於經典應十分恭敬護持,萬不可令其汙損。又翻篇時宜以指腹輕輕翻之,不可以指爪劃,又不應折角,若欲記誌,以紙片夾入可也。若經典殘缺者亦不可燒。臥室中幾上置經典者,眠時應以淨布
蓋之。附每日誦經時儀式禮佛——多少不拘。讚佛——經偈或天上天下無如佛等,阿彌陀佛身金色等。爐香乍爇
不是讚佛。供養——願此香華雲等。讀經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賢殊勝行等。第三、敬僧(略舉常人所應注意者數條)凡剃發披袈裟者,皆是釋迦佛子,在家人見之,應一例生恭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