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想了想道:“兄長,你是忠厚之人,對自己的弟弟和兒子關心也無可厚非,但是國家大事,容不得私情,眼下若司馬懿當真與徐晃彙合,則南陽局勢為之大變,此時不是心慈之時。喬兒為人精細,辦事穩重,可托大事,宛城由他來守,萬無一失。而兄長與弟,就要想盡一切辦法,盡快擊敗徐晃部,然後才能集中力量來對付司馬懿,否則的話,這南陽之地,我們守起來還要費些力氣。”
諸葛瑾雖然心痛兒子,可聽陸遜言之有理,也隻得依他。
諸葛喬被派往宛城。
。。。。。。。。。
諸葛喬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進入這個他攻了幾個月都沒有攻進去的宛城。
宛城是一個大城,但並不適合防守。故而當年曹操攻宛城,張繡想都不想就投降了,直到曹操娶了他的嬸嬸後才有反複。而此時,他更有幾個不利之處:首先宛城被曹魏統治多年,而季漢初至,根基並不好,城中內應如何應付?其次司馬懿絕境拚殺,自然勇氣倍增,而自己的人馬總共不過一萬人,這幾個月來的殺伐,損耗不少,雖然補充了不少,但戰鬥力卻肯定下降了一大塊;再次宛城是平原之地,比之洛陽多些溝渠,比之襄陽少些江水,而自己的上庸兵慣打山地戰,在這種地方卻是司馬懿的長處。他該如何來對付司馬懿呢?
看來陸遜不好對付啊,他一句話就把伯父打發了,父親想借曹魏之手削弱孫吳之力看樣子是不成了。不過,既然讓自己進宛城,自己就不能白進這一回。
宛城比上庸可富得多了,雖然說陸遜取了宛城,就在戰爭之餘,把城內的財物流水般裝船裝車向南運--是不是那時陸遜就沒有長占宛城的打算?--但是在諸葛喬入城之後,還是吃驚不小。大街小巷的房屋,摩肩接踵的百姓,巨大的府庫裏還剩下數不清的布帛錢糧,城北數不勝數的冶鐵作坊和超過五萬人的鍛鐵工匠。就算是十個上庸也比不上這個城市吧。這個冶鐵之都若是季漢得了,曹魏隻怕以後的軍械數量都不足了。
可惜,這一切能不能守得住呢?
十一月二十五日,諸葛喬留範疆守宛城,自己引軍前進到伏牛山南麓的方城、博望一線,準備迎敵。
方城縣以其境內築方城而得名。有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方城是中國最早的長城。“楚文王時於方城山(後小頂山)修築長城,曰‘方城’,以守衛其北境,方城縣由此得名。”從史書記載看,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伐申滅鄧占領伏牛山以北的廣大地區後,為防稱霸的齊桓公南侵,即在後世南陽市北方建築長城。長城從方城縣北起,南至泌陽縣再折向西南唐河縣,對峙著齊國的方向。後在戰爭中不斷展築,西邊沿南召、嵩縣、西峽、內鄉、鎮平鎮,到鄧州市羅莊鄉土穀山止,綿延起伏七八百裏。如今,在內鄉縣、西峽縣、方城縣,還有長城遺跡存在。
而博望坡則似乎比方城要出名,它位於方城縣西南六十裏處,北負伏牛山,南麵隱山,西倚白河,為伏牛山延伸於此的漫崗,地勢險要,為古‘襄漢隘道‘之通衢,素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時,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功勳卓著,被漢武帝於元朔六年封為‘博望侯‘於此,取其‘廣博瞻望‘之意。‘博望‘之名,由此而得。而此處傳名,卻是因為它是孔明初出茅廬放第一把大火的地方。從這一把大火開始,諸葛亮的名字照亮了三國的天空。
“司馬懿,來吧,小爺等著你。”諸葛喬向北大聲叫道。
“父親,你可要保佑我啊。”諸葛喬在心裏說,“這可是你放出來的禍害,要是他傷了我,你後悔去吧。”
無論如何,諸葛喬對司馬懿還是有些畏懼的。畢竟他的歲數,比孔明初出茅廬時還要年輕。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