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芽得著日光,獲得了葉綠素,營其奇妙不可思議的化學作用,從水(H 2O)與炭酸氣(CO 2)造成甲醛(CH 2O),再由甲醛合成糖類、澱粉、脂肪或蛋白質。用光來將水與炭酸氣造出甲醛,這已是人工所能辦的了,但像植物的自由製造糖或澱粉,脂肪或蛋白質,在今日尚為人智所不及。
三關於動物
普通在冬眠中的動物差不多沒有呼吸,也沒有血液循環。有毒的蛇在冬眠中,即使咬人也無危險。春天到來,冬眠的各種動物才覺醒。最先覺醒的是蛙類,有些蛙類會在還冰凍著的池沼中產細長如絲的卵。動物從冬眠覺醒轉來的時候,因為長久不吃東西的緣故,常用猛烈的行動去找尋食物。
動物活動的原動力不消說是食物。食物的所以會使動物活動,實是
酵素的功勞。動物體中,不論唾液、胃液、膽汁,都含有酵素,能以微妙的作用把食物來消化攝取。此外,那些營內分泌的各種內髒裏,也各有特種的酵素,發揮各種各樣的機能。動物在一方麵能從各種東西攝取必要的養分,在他方麵能把自己身體的舊組織廢去改換新組織,也都是酵素的作用。
酵素種類甚多,它的構成元素今日已經知道,至於其組列的形狀如何尚未明白。酵素自身並不會起任何作用,一與他物相遇就能使起變化。每種酵素各有其特殊的對象物,唾液中名叫Ptualin的酵素隻能變澱粉為麥芽糖,對於脂肪或蛋白質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胃液中名叫Pepsin的酵素,隻對於蛋白質有作用;膽汁中名叫Lipose的酵素,隻能分解脂肪。酵素和生物相似,在溫度三十八度時作用最活潑,熱到八十度就喪失其作用。又,如果遇到了毒物,作用也就會死歿的。
“桃花流水鱖魚肥”。不但鱖魚,一切動物在產卵的時季,脂肪旺盛,滋味都較平時鮮美。可是,在產卵期內,動物往往有毒,不可不知。吃河豚的往往喪失性命,秋季食蟹亦常有中毒的事。動物在產卵期中,卵與卵巢等大概有毒,很適合於保存種族。不但動物,有些植物在嫩芽或根裏也有毒,像馬鈴薯就是一個例。
四關於微生物
草木逢春發芽開花,叫我們歡悅,可是植物之中有逢春不發芽開花,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為我們盡力,如酵母就是。酵母是下等植物的一種,在顯微鏡下看去,呈圓形或橢圓形,大批集群著時候,發糟粕或酒類的氣味。這菌類和普通植物不同,不在地上繁殖,要在培養液中才能旺盛地繁殖。酵母的種類不少,現在試單就釀酒時所必要的Saccharomyces屬的酵母來說吧。酵母的培養液中,須加糖類、氨、磷酸鉀等,主要成分為麥芽(令大麥發芽為曲),酵母繁殖時在其圓形或橢圓形的母細胞上先生細小的突起,漸漸長大,長大到與母細胞同樣的時候,即分立而成獨立的細胞。細胞的分裂,在攝氏四度須二十小時,在十三至十五度須十小時半,在二十三度須六小時半。酵母發芽所需要的溫度最低可至零度,最高是四十度左右。
酒在太古時代已被發明,可是酵母的發見卻在十九世紀。因了德法諸學者的研究,才知道酒的發酵主體是一種酵母。現在更進一步,知道釀酒酵母中含有名叫Zymase的酵素,這酵素對糖液發生了作用,才起酒精發酵。
酒對於人類於陶醉的快樂以外,曾給與以種種道德上身體上的惡影響,可是酵母是無罪的。因了時代的進展與實際的需要,釀酒酵母為我們盡力的方麵正多,可以說是我們的恩人呢。
石炭總有幹竭的一日,液體燃料的石油汽油也是有限的東西,無法用人工來增加。能用人工製造的燃料,現在隻有酒精。酒精的原料甚多,如馬鈴薯、山薯、高粱、玉蜀黍、穀類都是。把這類含有澱粉的東西加入酸類,先使澱粉化糖,再加酵母發酵,就可取得酒精。這種酒精的原料本是我們重要的食糧,如果能利用廢物或更廉價的原料來製造酒精,那麼酵母對於人類的功績將愈顯出了。
酵母本身含有著蛋白質、磷、維他命B等,把它直接充作食物,也是很有價值的。曆來曾有過許多考案,想把微生物轉化為食糧。所困難的就是製造酵母先須用澱粉和糖類,這些原料本身就是貴重的食糧,並且酵母在培養上也有種種複雜的問題,這理想的實現,恐隻好待之於將來了。
中國書業的新途徑
全國事業經過八年的戰禍,無一不受到巨大的創傷。勝利以後,亟待複興。但所謂複興者,不隻是恢複原狀而已,要較原狀有所改進才對。筆者側身書業,敢就本業發抒私見,供同業先進與全國關心文化事業之業外人士采擇。
書業以傳達文化,供給精神食糧為職誌。書店之業務可分為二部,一是將有價值的著述印製成為書籍,這叫做出版;二是將所印製成的書籍流通開去,供人閱讀,這叫做發行。就出版方麵說,著述可收外稿,原不必一一由書店自己編輯。但一書店有一書店的目標,為便利計,皆設有編輯所。排印書籍原為印刷所之事,本無須由書店自己兼營。但書店為呼應便利計,大都附辦印刷所。就發行方麵說,書店所製成的書籍原可與別種商品一樣,除門售外,批發給販賣商銷行到外埠去,不一定要在外埠自設分店。但書店為了要防止放帳上的危險及其他種種原因,皆於總店以外在重要城市另設分店。故向例一家書店機構很是龐大。總店本身要具有編輯所、印刷所、發行所三部;總店以外,還要具有許多分店才算骨胳完整,規模粗具。
書店的機構龐大如是,非有巨大資本不能應付。可是按之實際,書店的資本薄弱得很。在戰前,全國最大的書店如商務印書館資本隻五百萬元,中華書局是四百萬元,其他的各書店隻不過數十萬元而已。以如是薄弱的資本,要想轉動其全部機構來實現文化上的使命,當然力有未逮。於是隻好縮短陣線,大家把眼光集中於銷路比較可靠而成本不大的書籍上。第一是中小學的教本,次之是不要稿費或版稅的舊書翻印,行有餘力,然後輪到別的新書。各家所出版之書籍既互相重複,發行上競爭自然激烈,或用巨幅廣告來號召,或違背同業定章,抑低折扣濫放客帳來傾銷,結果發行費用非常浩大,利潤隨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