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第三產業布局以促進北京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區域經濟
作者:楊莉 董少宣
內容摘要:北京的發展應該明確定位在北京不但是中國的首都,同時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北京應從屬於世界的角度進行管理和發展。因此麵對按目前態勢發展的城市規模、人口增長給北京這個資源稀缺型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探討如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本文在對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從市政政策製定的科學性、區位優勢的結合等方麵探討了促進北京市第三產業合理布局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第三產業 產業布局 合理布局
北京的發展應該明確定位在:北京是世界認識中國的窗口,代表著中國的形象,北京的發展不能隻以北京是中國的首都來要求,而應該以北京屬於世界的角度進行管理,北京應具備的是得到世界認可的大國首都的功能,因此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勢在必行。當前北京亟待解決的問題有六個:交通擁擠;城區人口密度過大;汙霾嚴重;人口素質下降;沒有有效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第三產業布局不合理。而所有問題的產生原因和解決的途徑都有相互關聯的地方,都關係到北京市的人口問題。
城市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相關的活動有兩大類,即產業活動和居民活動,分別對應這兩大類的關鍵因素就是就業和居住。北京作為目前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安居樂業是民生之本,人口的合理就業、合理的就業機會和渠道關係到北京的穩定、和諧與發展。而保證人口的合理就業的前提是產業合理布局。由於衡量國際化大都市的標準之一就是第三產業的規模和經濟比重,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可以反映出經濟結構的優化程度(鄭思齊,2012),以及城市的輻射力、凝聚力和綜合服務水平。近年來北京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已超過75%,具有了相當的規模,由於第三產業中有很多產業具有成形快、轉型容易、投入少、見效快、能快速帶動局部區域繁榮的特點,因此可利用第三產業的布局,優化帶動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的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的優化,同時促進城市發展新區及城郊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的發展,由此可帶動整個北京城市結構的優化調整,以及通過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北京周邊地區的發展,進一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狀態分析
(一)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現況
近年來,北京第三產業在區域分布上呈集聚化趨勢,大多集中在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且城六區內部具有北強南弱、東強西弱的不平衡態勢。呈現出以下地理特征:作為首都功能核心的東城、西城區第三產業高度集聚;作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區的朝陽、海澱、石景山、豐台第三產業隻是局部地區高度聚集化;作為首都的城市發展新區通州、順義、大興、昌平、房山五個區和亦莊開發區第三產業布局過於分散,規模效應差;作為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門頭溝、平穀、懷柔、密雲、延慶第三產業的發展就更為落後。
以海澱區為典型代表進行北京市第三產業分布特點的分析。相比於北京市的其他區,海澱區占地麵積大、人口多,有高科技產業園,有頂級科研單位,有多所大學,有繁華商業區,還聚集了一定的住宅區,並且貧富差距和發展不均衡的程度較大,代表著北京發展的特征明顯。近三、四年來,海澱區從業人員大多集中在第三產業,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教育這些產業的就業人數超過總從業人員的72%,且具有以下這些其他區也具備的特點:生活類服務業,如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等行業的運營方式較為傳統,運營過度依賴地理位置,缺乏高新技術的應用;具有長遠性經濟效益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後。如生產類服務業中的金融業、商務服務、信息服務業等所占比例小且發展相對滯後,尤其是不處於北京繁華地帶的區域更為明顯;國際會展旅遊、商務服務、物流運輸和中介服務等具有經濟拉動性和外向輻射性的行業規模較小,非集團化的運營模式不利於建立品牌效應;第三產業對外開放程度較低,中國企業無法進行技術轉讓等服務,同時外國第三產業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無法順利傳導到中國企業內部,雙方缺乏溝通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