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第三產業布局以促進北京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2 / 3)

(二)北京市第三產業發展不均衡帶來的問題

由於個人、企業、政府三方麵的因素,目前北京形成了一個非良性循環,人們隻願意在城內工作。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郊區的工作機會沒有市區好,配套條件跟不上,同時缺乏跟商務活動配套的相關設施,比如說酒店、會展、銀行、快遞等,因此企業就算搬過去也難以順利開展商業活動,因此即使周圍郊區商業用地的價格低廉、交通便利、又有很多充足的潛在就業人員,企業也不願意把公司搬到郊區去。企業不願意搬出城區,因為沒有好的企業到郊區落戶,郊區就一直發展不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城的規模越攤越大,使城市交通越來越擁堵。

另外區縣功能定位加劇了第三產業發展的不平衡。根據2004年北京市製定的《北京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把北京市總體區域劃分為四大功能區,並且每個功能區的定位不同,這種對各個區的功能定位引導和影響著它的第三產業發展。由於各功能區功能過分集中,各自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使產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集聚性,並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或產業發展帶,達到各個區在功能定位方向的有效發展。但這種高度集聚性的發展在提高各項經濟指標上也許有一定的作用,可對各功能區的全麵發展卻是預設了限製,使得北京周邊地區從政策上就失去了發展第三產業的機會,各種資源必然會從北京周邊地區撤離,加劇資源配置的不平衡,進而減緩北京周邊地區第三產業發展的進程。另外這種高度集聚化的發展,使得各個功能區的發展差異不斷擴大,商業區、工業區、農業區的完全分離必定會使相應的區縣走上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由此也造成了對北京市整體發展的影響,從2010年開始,北京就出現了占地麵積不到全市麵積10%的朝陽、海澱、豐台、石景山、東城、西城六區的產值占北京年總產值的四分之三強的現象,也就是說,北京的城區經濟產出效率大約是郊區的30倍。其中產值最大的朝陽區,其一個區的產值,就相當於十個遠郊區縣的總產值,這同時也伴隨著城區的人口高度密集,人口密度十倍於郊區的現象出現。

促進北京市第三產業合理布局的措施

調整和優化第三產業空間,應探討如何將第三產業向五環外及城郊區逐步擴散,擴大北京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在促進北京單中心的城市結構快速變為多中心結構的同時,利用輻射效應帶動城郊區經濟發展,進一步推動北京都市圈的形成,推進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

(一)市政政策製定的科學性

政府政策和法規的引導對北京市第三產業合理布局的作用非常重要。小到利用各種宣傳途徑產生效果、模仿丹麥鼓勵騎自行車的經驗、學習日本的地下自行車存放設計,大到利用北京市區縣功能定位的調整、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來進行北京第三產業布局的優化調整,所有一切都會涉及到市政政策和法規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一致性,且其程度直接影響到政策實施的結果。北京市已非常重視相關問題,如采取在公共政策出台之前進行多方調研、召開聽證會、網上征求意見等多項措施,但政策出台的理論論證不應隻包括這些,而應該是采取科學係統的理論進行論證。由於城市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尋找就業和居住土地利用率平衡點的過程,企業和家庭中的從業者需要在城市空間中不斷選擇,前者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後者的目標是效用最多化,因此,其理論研究需要涉及經濟學和優化理論的相關內容。而經濟的概念來自於有效的資源最大的產出,即經濟學的中心主題是最優地利用稀缺資源,即在約束條件下優化的研究,因此第三產業合理布局問題必須涉及優化的理念。如以城市服務設施的選址為例,公交車站的設置、地鐵車站的選址、小型公園、公共健身器材等城市服務設施的選址應采用線性與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排隊論、圖論等最優化理論和方法進行探討。數學上優化理論涉及的內容甚多,新的方法和技術不斷出現,相關理論日益完善,但在經濟領域的應用仍然十分有限,值得深入探討。另一方麵,由於前麵敘述的城市服務設施涉及市政行為,而銀行網點、加油站等服務設施的配套是企業行為,企業和政府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政府要進行有效管理,相關的政策法規應具備全局觀念,並且還需要考慮市政政策的效果如何?是不是能達到預期的設想?政策的執行是否需要有後續的政策支持,是否需要采用相應的措施予與配合等。也就是說既要考慮市政政策的合理性、穩定性,又需要考慮保證達到良好的效果,相關問題的研究需要涉及多學科。因此探討北京市第三產業布局的優化及調整,需要運用產業經濟學和區域經濟學原理,結合最優化理論,以及決策分析、多目標優化與決策、博弈論、係統工程、聚集分析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