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化第三產業布局以促進北京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3 / 3)

(二)通過區位優勢的結合促進功能單一區域的繁榮

利用第三產業的合理布局,把部分職能單一的臥城、大學城、金融區、科技產業區,通過區位優勢的結合,發展成為在都市圈層次上自立化的次中心或亞中心,或者僅僅發展成一個區的次中心或亞中心,如借助金融區、大學城已有的特性進行功能性補充發展。北京產業園的分布不少是集中在北京市的五環到六環之間,尤其是北京東南方向,通州和大興靠近北京城區的部分集中了大量的工業園區,這些工業區大部分分布在交通方便的地區,比如一些主幹道的周圍。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北京城區周邊交通不可謂不方便,但交通在這裏已經不是決定性因素,地區形象和周邊配套以及產業環境等才是主導的力量。應利用便利的交通,將產業園與住宅區,尤其是臥城聯合起來進行發展,形成一個局部由中心輻射周圍的模式。

當然,要做到這些僅僅依靠市場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郊區相對於城區優勢太弱,因此需要政府幹預。要把一個郊區發展起來使其對就業人員的吸引力跟城區相當,就需要發展一些一流的大企業來提升當地形象。可以由政府出資建立一些地標性建築,建立一些綜合購物中心,同時建立配套的中小學教育機構、醫療設施,再邀請房地產企業修建高質量的寫字樓、賓館酒店等。並以這種一流企業為龍頭,針對該行業進行招商引資,不僅隻有該產業生產部門,還應包括整個產業鏈的上下遊企業,提升郊區的產業氛圍。把郊區打造成一個交通方便、形象優良、有商務配套設施、有產業氛圍的地區,這樣才能把有實力的第三產業的企業吸引並留在郊區,這些企業的存在能改善當地就業條件、薪金條件,再加上比較完善的配套設施和便宜的生活環境,以及較低的生活成本,人們尤其是作為北漂的年輕人自然願意到郊區工作生活。

另外,大學城能帶動周邊科技能力的發展和高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中關村的發展形成與地處北大、清華附近有密切的關係,繁華的學院路的形成與多所大學雲集在這條路上有關,中關村和學院路的發展過程有很多經驗可以推廣。但發展曆史已超過十年的昌平大學城沒有出現類似情形,良鄉大學城、廊房大學城、沙河大學城也難現輝煌,究其原因,是人們隻是把這些地方當作幾個小時的上班場所,僅僅做到的是上班去城外,下班回城裏。而更深層的原因是這些大學城附近的中小學及幼兒教育、醫療、商業、娛樂等設施上不去,而這些設施光靠市場自我調節的力量是不夠的,政府應引導快速發展相應的第三產業輔助支撐,如建立配套的、公眾認可的中小學教育機構、醫療設施、商務配套設施。

參考文獻:

1.鄭思齊.城市經濟的空間結構:居住、就業及其衍生問題[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王秋石,李國民,王展祥.去工業化的內涵、影響與測度指標的構建—兼議結構性去工業化和區域性去工業化[J].當代財經,2012(12)

3.李君華著.產業集聚與布局理論—以中國製造業為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北京市統計局.北京統計年鑒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