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背景下提升徐州市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路徑研究
區域經濟
作者:鄭淩霄
內容摘要:本文從江蘇省徐州市的實際出發,構建了城鎮化質量指標體係,通過將徐州市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評價徐州市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總體水平,最後提出了提高徐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新常態 城鎮化發展質量 路徑選擇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用“新常態”描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即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李克強總理亦指出,新型城鎮化關係著幾億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是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強大引擎。因而在新常態背景下,如何提高徐州市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質量,是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研究綜述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對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研究日益深入,他們主要通過構建一係列指標體係對其進行評價,測度方法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聯合國人居環境中心從城鎮發展指數和城鎮指標準則兩個維度構建了綜合的城鎮化質量評價指標體係,定量分析了城鎮自身發展現狀與人類居住環境;葉裕民將城鎮化發展質量概括為城市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指出城市現代化是城鎮化發展質量的核心,而城鄉一體化是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終極目標;方創琳等從經濟城鎮化發展質量、社會城鎮化發展質量、空間城鎮化保障質量三個方麵構建了三維指標,係統研究了198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特點。
總體來看,盡管國內外學者們研究背景、研究重點存在差異,但所構建的城鎮化質量指標體係比單一的人口指標體係更能全麵真實地反映城鎮化發展的質量水平。根據學者們的研究,筆者認為,城鎮化質量是指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質量不斷優化,城鄉統籌發展、空間布局更加完善並趨向城鄉協調發展的終極目標。其內涵豐富,應該建立起能夠綜合反映城鎮人口狀況、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城鎮空間等方麵的指標予以評價。基於此,本文從徐州市實際出發,構建了三個層次的城鎮化發展質量指標體係,將徐州市與江蘇省平均水平及南京市城鎮化質量的主要指標進行比較分析,來評定徐州市城鎮化質量的總體水平。
徐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質量分析
(一) 徐州市城鎮化人口狀況比較分析
人口的城鎮化,可以用城鎮人口總數、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以及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人數比重來衡量。
2013年,徐州市常住人口為859.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總數為499.1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中的比重為58.1%,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人數的比重達到75%以上。2013年江蘇省常住人口總數為7939.4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總數為509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中比重為64.1%,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社會總人數的比重占到80%以上。而南京市常住總人口為818.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總數為659.12萬人,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比重為80.5%。徐州市的城鎮化率比江蘇省平均水平低6個百分點,遠遠低於南京市城鎮化率,人口城鎮化水平在江蘇省處於中遊水平,在蘇北地區居於首位。
(二)徐州市城鎮化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分析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經濟發展走向成熟的標誌,同時也反作用於經濟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隨著人口不斷地向城鎮聚集,工業和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擴大,第一產業比例逐漸縮小。因此,反映城鎮化的經濟指標可以用人均GDP、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等指標來衡量。
2013年,徐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為4435.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加了11.8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9.7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7.75%,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5%,分別比上年增加3.2%、12.3%、1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1700元,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38萬元,比上年提高9.5%,其中,主城區提高9.4%,縣(市)區提高9.6%。同期,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11.7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加了11.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5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0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4.38%,分別比上年依次增加3.4%、11.1%、11.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98000元。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99萬元,比上年提高9.2%。徐州市的人均GDP,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與南京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