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背景下提升徐州市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路徑選擇
(一)優化城鎮化人口結構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著力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提升農村居民向城鎮居民轉變的質量,要從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宏觀大局和微觀需求兩個方麵著手。宏觀上,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目標,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微觀層麵上,通過戶籍製度、土地製度、城鎮住房製度、社會保障製度的改革,為人口的合理流動提供製度保障,逐步穩妥地將已經適應城鎮生活的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居民,有效地防止城鎮化進程的鍾擺式變動;深化教育體製改革,加大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拓寬就業渠道,才能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
(二)優化城鎮化經濟結構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首先,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是推進徐州新型城鎮化的持久動力,也是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前提之一。徐州市作為老工業基地,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因而,要切實提高工業經濟集中度,著力構建徐州新型工業產業體係;其次,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利用現有的六大產業優勢、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各縣市特色的產業集群;最後,加快推進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進服務業集聚區的建設步伐。
(三)優化城鎮化社會結構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完善新型社會保障製度,逐漸建立起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主體,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負擔,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管理及服務社會化,覆蓋包括進城農民在內的各類企事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的統一的城鎮居民社會保障體係。以民生為本,進一步加大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養老等領域的支出,改善城鎮居民的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亦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的主要途徑。增加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加大教師的流動性,讓主城的、名校的教師到鎮街學校任教。加大對衛生醫療事業的投入,建立起三甲醫院、鎮衛生院、社區衛生室為一體的覆蓋城鄉的醫療體係。
(四)優化城鎮化空間結構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加強徐州市城鎮戰略規劃研究,優化城鎮空間結構質量,提升空間功能和品質,實現城鎮土地利用結構的多樣化,滿足城鄉居民對生產和生活不斷提高的空間質量需求。徐州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區位優勢明顯,要加快城鄉公共交通、公務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融入北京、上海“3小時經濟圈”;盡快推動區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構建,促使新老城區、開發區、高鐵生態區等區域更好地融合發展,推進銅山區、賈汪區等全麵融入主城區,提高城市的集聚效應;不斷完善城鎮交通運輸體係,構建通暢便捷的城鎮道路交通網絡,有效縮短城鎮體係直接的時空距離,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郭葉波,魏後凱.中國城鎮化質量評價研究述評[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3(3)
2.方創琳,王德利.中國城市化發展質量的綜合測度與提升路徑[J].地理研究,2011(11)
3.王曉麗.中國人口城鎮化質量研究[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
4.郝華勇.城鎮化質量研究述評與展望[J].江淮論壇,2013(6)
5.徐州市《關於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的意見》,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