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來曆與傳說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是指每年農曆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後一天,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除去舊歲換新歲的意思。所以在此節日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祈福這個中心進行。
除夕和正月初一作為春節的年節,是慶賀活動的高潮,也是核心。
(一)除夕的內涵與起源
除夕有很多起源複雜的民俗活動,包含著博大精深的我國傳統文化之根。
1.除夕的內涵除夕這個詞是從歲暮演變而來。歲暮的根源體現在《詩經·唐風·蟋蟀》裏: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
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無已大康,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意思是說:蟋蟀還在叫,一年又到歲末。今天不樂,日月將除。但要居安思危,好樂也不應有過,這才是良士所為。歲末夜要除殘去穢,方能進入新年。
歲末除的另一種表達是送或逐除。《禮記·月令》中說,歲末第一要務是“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有司”是指掌管驅疫的官吏。
“旁磔”按唐朝孔穎達的解釋是,在四方之門分別披掛肢解的犧牲,即雞、羊與狗,與“大儺”目的是一樣的。大儺的形式,在《周禮·夏官·方相士》中有清晰記載,專驅鬼怪的“方相士”由武夫擔任,他們手掌要蒙熊皮,頭戴麵具,麵具上以黃金點目,穿黑衣紅裙,執戈揚盾,揮戈時要呼“儺!儺!”之聲。
驅疫建立在冬至後,陽氣推陰氣上升而彌漫的前提下,臘日是臘月初八,是進入歲末儀式的開端。
從臘月初八開始就要以大儺禳祭驅鬼,這驅鬼其實與除夕的祖先團聚相互關聯,迎回祖先必須先要驅除外來的邪氣。
東漢蔡邕留有的著作《獨斷》中說,以桃木製弓,荊棘製箭,通宵擊土鼓,以赤丸、五穀播撒,立桃木俑,在門上懸葦草編成的葦索,畫虎,以神荼、鬱壘為桃符,目的都一樣,都是為新年闔家安寧。
在這裏,葦索是神荼與鬱壘的驅鬼工具,春聯其實就是桃符。
2.除夕的稱謂除夕一詞,最早見於古代文獻,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說:“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風土記》又載,除夕之夜,互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
除夕一過,新年就到了,所以被稱為年除日,又稱窮年、窮歲、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等。民間俗稱大年夜、年三十兒或大年三十兒。
除夕還被稱為年關,與端午、中秋並稱為民間一年中清理往來賬目的三大節關。
除夕的前一夜,民間俗稱小除;除夕夜,又稱大除。
(二)除夕的起源與曆史?
除夕夜守歲的風俗,與上古年終圍爐習俗的傳承有關。當原始先民掌握了火的使用之後,就用火取暖照明,烤食製器,防禦野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