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母係社會裏,威望最高的婦女管理著氏族裏的炊事等活動,年終圍爐守歲的原始遺風逐漸傳承了下來。有關“年”的傳說,也說明除夕的曆史更加悠久。
在《詩經?豳風?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民間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結束田間的農業勞動,已到了十月的冬季。人們在室內生火,用煙熏鼠,準備過年,即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用收獲物慶豐收、敬老人,成為最隆重的慶祝活動。同時舉行敬神、敬祖活動,感謝神和列祖列宗的保佑,祈求來年再獲豐收。
在周朝有關的史料典籍中,有周天子歲首與朝臣賀歲團拜的記錄。西漢時,君臣在年節互相拜年,逐漸成為皇家例製。漢武帝時,頒行了《太陰曆》,元旦節慶正式形成,除夕也成為重要的年節。
秦漢時代,“陰陽五行”“五德終始”之說廣泛流傳於民間,方術之士遍布天下,有時講災異,有時講祥瑞,周朝興起的巫術之風再度盛行。
許多起源於迷信的民間風俗活動,也使維係新舊兩年更替的除夕年節,染上了濃厚的迷信色彩,但是,這實際上表達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卷六載:
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聯,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貢物,以祈新歲之安。
唐宋時期,除夕作為年節,已被人們普遍重視。眾多的年節活動,不斷展示著我國傳統文化豐富而厚重的堆積層。
(三)除夕的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兒,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後還要把女孩兒吃掉。老百姓對夕恨之入骨,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很好,養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鬥。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著狗到處找夕,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後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了,沒人知道它到底住在哪裏。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七郎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夕可能要來。於是,七郎就找鎮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裏,一有動靜就使勁敲,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接著,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夕嚇得四處亂跑,正好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打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兒鬥不過七郎和獵狗,想逃跑,哪知道後腿被獵狗咬住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七郎除夕的傳說,充分體現了人們除惡揚善的決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