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二、除夕習俗及淵源 (1)(1 / 3)

除夕二、除夕習俗及淵源 (1)

除夕之時,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使許多產生於農耕時代的傳統儀式得以保留下來。在反映我國文化精深內涵的同時,體現著強大的民族精神與凝聚力。

(一)貼春聯

春聯就是對聯,又稱門對、春貼、對子、桃符等,因分為上下兩聯,相互對應,所以稱為聯語。

舊時的除夕之日,春聯多貼於柱子上,故稱楹聯,貼於門上的稱為門帖。對聯雖然形製不大,著墨不多,但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寓意深刻,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經過曆代學者的不懈探索,至清代,確認對聯為古代桃符的演化。

1.春聯原稱桃符桃符為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清《燕京時歲記》雲:“春聯者,即桃符也。”

桃符最初的作用為鎮壓邪崇,驅除鬼妖。據《山海經》記載:古代東海中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方圓兩千公裏。樹頂有一隻金雞,在太陽出來時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連接地麵,如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入都經過這扇門,此門稱作鬼門。

天帝派兩個形象醜惡凶狠的天神把守著鬼門,一名神荼,一名鬱壘。這兩個天神一個拿葦索,一個牽著猛虎,既能捉鬼,又能吃鬼。在金雞鳴叫時,兩個天神監視著夜間從人間遊蕩回來的大小鬼,如發現危害人類的惡鬼,就把它抓住,或吃掉,或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

在《國策?齊策》、漢朝蔡邕的《獨斷》、陳元靚的《歲時廣記》、晉代郭璞的《玄中記》等典籍中,都有相似的記載,隻是兩個神的名字稍有出入。我國民間傳來來的門神,也典出上述神話。

古人最初用桃木雕成神荼、鬱壘神像,掛在大門兩側,以禦凶魅。後來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即所謂桃符。再後來,在桃木板或桃木條上寫上神荼和鬱壘兩個神的名字,釘在門上。這個習俗從戰國開始,一直延續到唐代。

2.對聯的產生在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長河中,桃符也逐漸演化和充實發展。漢魏古詩、六朝駢文首開對聯的句法先河,隋唐時期的詩歌律絕為對聯提供了格律依據。

在五代十國時期,桃符上書寫的對句正式成為我國文學中的新形式。據宋人張唐英《蜀檮杌》記載,964年除夕,五代後蜀主孟昶,命令學士章寅遜,題寫懸掛於寢室門口的桃符板。因其書寫的對句內容不工整,孟昶親手題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對句,這是我國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春聯。中國人寫春聯的風俗由此開始。

與此不同的另一說法,見於黃休複的《茅亭客話》,說五代後蜀每到除夕,各宮門都懸掛一對書有“元亨利貞”四個字的桃符。太子在自己的策勳府門口的桃符上,題寫了“天垂餘慶,地接長春”八個字,為最早的一副春聯。

到了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宋史?五行誌》《夢梁錄》《癸辛雜識》等都載有寫春聯的史料,名家佳作頗多。從王安石“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中可以看出,除夕換桃符,已是民間普遍的習俗。史料上說宋代的桃符,已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名字叫“春貼紙”。

3.桃符改稱春聯的緣由在明代,桃符正式改稱“春聯”,其興盛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

清人陳尚古《簪雲樓雜說》載:

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明太祖帝都金陵,於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太祖親自微行出觀。

傳說朱元璋“微行”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未貼春聯,詢問得知是一家閹豬的,還未來得及請人代寫。於是,朱元璋特為閹豬人家題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奇巧、幽默,對仗工整、平仄協調,符合主人身份,成為聯中“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