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二、除夕習俗及淵源 (1)(2 / 3)

《列朝詩集》載有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一副著名春聯:“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周暉《金陵瑣事》也載有朱元璋賜給開國元勳徐達的一副名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經明太祖的提倡,除夕寫貼春聯沿習成俗,流傳至今。

4.春聯的貼法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板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服孝未滿分別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複用紅紙。

舊時,鄉村中張貼的春聯依其使用場所,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方”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

5.春聯成為藝術珍品清代,春聯的應用更為普遍,名稱和形式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均有極大的提高。

雲南昆明大觀樓的對聯,上下聯共有180字,號稱“天下第一長聯”,但不是我國最長的對聯。成都望江樓崇麗閣的著名長聯共有212字,但與張之洞撰寫的湖南嶽陽君山屈原湘妃祠聯408字相比,還少了196個字。我國最長的對聯,為四川江津臨江城樓聯,共有1612字,這還不算自序的字數,為我國對聯之最。

清人李光庭的《鄉言解頤?新年十事?春聯》雲:“桃符以畫,春聯以書。”脫胎於桃符的春聯,正是因為與我國傳統書法藝術相結合,成為了熠熠生輝、經久不衰的我國文化藝術珍品。

(二)貼門神

除夕貼門神是古代民間和現今農村流行的風俗之一。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門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上。

1.門神分類門神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大多貼在房門或整間大門上,高1.5米,寬0.8米。

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在小街門上,高0.6米,寬0.3米。這兩種門神都是一個黑臉一個白臉的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

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有的是坐像。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成為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2.張貼門神像追溯門神的起源,當來自古代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原始人類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將其視作鬼妖作怪。當人類結束穴居生活住進房屋裏時,出於對鬼魂的恐懼,仍無安全感,需要一個可靠的住宅保護神來守衛最後的家園,以增強心理上的依賴感。正是在此前提下的鬼魂崇拜,導致了門神的產生。

周朝時,門神與灶、戶、井、土地神一起被列為“五祀”,享受農曆九月秋收後舉行的國家大典的祭祀。周朝的門神,為自然崇拜的產物。在漢代,出現了人格化的門神,即神荼和鬱壘。南北朝時,神荼和鬱壘正式成為民間定型的門神。後世神畫中,神荼為白臉喜相,鬱壘為紅臉怒相。

後來,經過不斷的演化和發展,門神廣受民間敬奉。門神範疇也愈來愈龐大,主要分為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