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六、各地的除夕活動 (6)(1 / 1)

除夕六、各地的除夕活動 (6)

(十三)台灣除夕習俗

除夕這天一大早,台灣人民家家戶戶都準備除舊布新,在家中內外重要部位張貼春聯春字,台灣民間俗稱“輝春”。

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稱辭年或辭歲,是為了感謝這一年來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來年繼續賜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齊,在廳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陳列犧醴供品。較講究的家庭,還在神案上“疊柑塔”。

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灣人稱之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種調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發粿、菜頭粿之分。台灣鄉下有俗諺:甜粿過年,發粿賺錢,菜頭粿吃應時。有的還在發粿和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飯春花”,因“春”字的閩南語諧音“剩”,取年年有餘之意。

辭歲之後,就該吃年夜飯了,台灣稱“圍爐”。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爐,現在則以火鍋或電磁爐取代。一家人熱乎乎地圍坐一桌共餐,其樂融融。

在年夜飯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團圓的魚丸、蝦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全雞,全雞閩南語發音同“全家”。此外還有幾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長年菜”,吃時要一根一根先頭後尾,不能橫食,也不能嚼斷而食,象征綿延不斷;韭菜,取其與“久”諧音,象征長壽;蘿卜,閩南話稱它為“菜頭”,表示“好彩頭”,即吉兆。

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象征齊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點點酒,因“酒”與“久”同音。一家人齊聚一堂,把酒言歡,暢敘親情,人們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麼豐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團聚親熱的溫馨氣氛。

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們就會給子孫們壓歲錢。壓歲錢用紅紙包著,也稱紅包。台灣的習慣是,隻要沒結婚,即便已年過30,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從父母、兄嫂手裏拿紅包。紅包內的金額必須是偶數,忌諱奇數,取吉利之意。

與大陸各地習俗一樣,台灣人民也是守歲到午夜,隨後便紛紛跑到街上燃爆竹煙花。

台灣的宗教信仰濃厚,新春期間民眾常去廟宇進香祈福。許多民眾自除夕夜開始,便前往崇敬的廟宇上香膜拜。有些廟宇會在除夕夜先將廟門關閉,並將神明的主爐以紅紙封起來,直到事先向神明請示的子時吉刻屆臨,才將廟門打開。

此時,早就持香擠在門外的虔誠信眾,蜂擁向前爭著插上第一炷香,此稱“搶頭香”。據說搶到頭香的信眾會受到神明的特別庇佑,獲得好運。

民間還盛行於新春期間到寺廟點燈祈福,點燈類別有平安燈、光明燈、元辰燈、財利燈、文昌燈等。佛教以燈比喻光明與智慧,如信眾能燃燈供佛,就能身體健康、事業成功。

台灣的高山族人民在除夕的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作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淨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歲時節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許多傳統習俗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兩岸春節習俗卻充分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