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開始飲酒吃年飯,或吃除夕餃子。按規矩,團圓之宴要多吃肉多喝酒,食器要擺得滿滿一席。如吃不完也要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裏吃喝不盡,年年有餘。
家裏的年輕人,要向長者敬辭歲酒。特別有意思的是全家共吃一塊由酥油、糖、白麵烙成的大圓餅,這叫吃新年餅,每人隻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離,永久團圓,永遠過甜甜蜜蜜的日子。
除夕之夜要耍“嘎拉木”,就是玩羊骨頭,還有說書、唱歌、跳舞,通宵達旦,熱鬧一宿。
按照習俗,過大年要拜年。大年三十兒晚上為辭舊歲,初一早上為迎新年,晚輩給父母和老人叩頭、敬酒、獻哈達,祝老人們身體健康,晚年幸福。老人們擁抱晚輩小孩,並斟上一碗鮮奶,祝願子女們幸福,像牛奶一樣純潔。
(四)佘族吃糍粑埋隔年火種
佘族人自稱“山哈”或“山達”,意為居住在山裏的客人。但文獻記載中,稱佘族為“佘人”,意思指在山裏搭棚而住的人。
佘族人十分重視過春節,從農曆十月開始,就準備糯米釀製過年酒,用糯米、灰堿水做年糕,又叫“糍粑”。吃糍粑是佘族人民過春節的特色之一。
佘鄉流傳著這樣一首詩句:“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拌糍甜黏黏。”就是說做糍粑,表達了佘族人民盼望春日時(糍)來運到,生活年年(黏黏)甜美的心願,還有全家團圓之意。
除夕之夜,人們一般通宵不眠。前半夜,走家串戶,互相祝賀;後半夜,點燃香燭,鳴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來。這時,全家男女老少圍在篝火旁,聚吃年飯,稱“隔歲”。小孩一邊烤火守歲,一邊學唱“盤古歌”。
阿爸則蒸糯米飯做芝麻糍粑,做罷糍粑,還要把碗口粗的耐燒的楮木,放在灶裏燃燒。到一定火候時,用灰燼掩埋著,作為大年初一的火種,謂“隔年火種”。這個火種一定不能在第二天煮早飯前熄滅,不然會認為是不祥之兆。
佘族吃糍粑、埋隔年火種,希望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順遂,表達了人們的共同願望。
(五)藏族過年舉行跳神會
藏族人民過年,是按照自己的曆法過藏曆新年。藏曆和漢族農曆相近,藏曆年一般是在漢族春節過後的幾天內來臨。
在除夕的前一天,當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把髒水汙物往西邊倒掉,讓那些髒東西跟著太陽落山而除掉,以示辭舊迎新,盼望人丁興旺,萬物生長。
除夕晚上,藏民們喜歡吃的食物是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等。
除夕這天,藏族人們還要舉行隆重、盛大的“跳神會”。人們穿著豔麗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麵具,在海螺、大鼓、嗩呐等樂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辭舊迎新,驅邪降福。
大年初一早晨,婦女們都先去河邊或井旁背“吉祥水”,象征全家吉祥,健康長壽。接著,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的紅桌上擺上象征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即是元寶式的長形大彩盆,類似漢族地區的五穀鬥,在一頭裝滿麥粒,另一頭裝滿用白糖、酥油和青稞麵做成的糕點,並在上麵插上幾束染了顏色的麥穗和青稞穗,祝望五穀豐登,人畜興旺。
人們在擺著竹素其瑪的屋子裏,圍在一起互敬青稞酒,贈獻哈達,盡情唱歌跳舞,慶祝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