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七、少數民族過除夕 (2)(1 / 1)

除夕七、少數民族過除夕 (2)

(六)苗族喂年飯搶頭水

過春節,各地苗族的習俗也不太一樣。湖南苗族過春節的習俗與當地漢族大同小異。臘月下旬即開始殺年豬,打糍粑,備辦年貨,打掃衛生。

除夕是苗家人過年期間最重要的日子,除夕吃團圓飯是一家人團聚合美的象征,忌諱外人串門,吃年飯忌諱泡湯。

吃年飯前,照例要祭祖敬神、燃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越好。吃完飯後,還要給家裏的牛、羊、豬、狗等家畜喂年食,乃至給房前屋後的果樹、大樹等與家庭關係較密的自然物,也要“喂”上一些飯菜,表示它們與人興衰與共,與人一樣也要過年。

其它諸如“守年”“洗腳”“喊年”等習俗也都應有盡有。

此外,苗族地區還有“搶頭水”的習俗。除夕午夜之後,寨裏未婚青年們一個個爭先恐後地趕去水井邊,要搶挑新年的第一挑清水。第一個搶到頭水的人,被認為是村裏最勤勞的人而倍受稱讚。

(七)錫伯族點長明燈行香

臘月二十三晚間,錫伯族人有送灶王上天的習俗,報人間吉祥,稱為“祭灶”。到除夕之夜,換以新灶王神像,名稱“迎灶”。

除夕,家家殺年豬,炸晨子,烙年餑餑,蒸供饅,做各種佳美菜肴。午後請出神祖三像,如“喜利媽媽”和家譜等,擺設祭祀供品。男家長攜子孫帶紙錢、木銑上墳地,將墳堆上的積雪打掃幹淨。回來之後,在大門口擺設飯桌,祭祀祖宗,全家叩頭,然後進屋吃團圓飯。

這天在外的親人都要回家過年。除夕晚上點長明燈,所有房間、馬廄、磨房、碾房、倉房等都點上油燈、蠟燭或燈籠,使室內外燈火通明。

天黑後拜年辭舊歲。半夜子時俗稱“諸神下界”,家家在院中擺供紙畫天地碼子,插於香鬥上,鬥內裝滿高粱,口上糊上紅紙,中間插上整股香,供奉幹果,有紅白占果、冰糖、栗子、棗,然後,焚香燃燭,放鞭炮。

全家男女老幼,都穿新衣,向神位叩拜,叫作“接神”。接神後煮餃子吃。餃子叫“元寶”,餃子湯叫“元寶湯”。吃完餃子,男子到村廟中焚香叩拜,叫作“行香”,行香完了才能回家睡覺,也有徹夜不睡者,謂之守歲。說一夜不睡,精神一年。

初一天不亮就煮餃子,全家團聚歡度新春佳節,之後晚輩向長輩請安叩拜,全族互拜,叫作迎新年。

(八)撒尼族食湯圓

除夕,撒尼語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飯,是很肅穆的。午後,家家門前插上綠樹枝,枝上掛一頂草帽。這是無言的告示:請勿入內!不許談話!就連家中的人也不可以高聲言談。

撒尼語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湯圓和過新年是同一個詞,叫“闊期瑪”。因為過新年必食湯圓。

從正月初一起的半個月內,人們縱情歡樂。初一晚上舉行篝火晚會,民歌對唱、三弦胡獨奏,古樸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們伴隨音樂載歌載舞。

撒尼人從除夕至初五,都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從他們對祖先的敬仰和懷念中,可知這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傳統。

(九)白族爭挑水放高升

白族人民過年的活動很有風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內外打掃得幹幹淨淨,不讓灰塵留到新的一年。

除夕晚上,全家團聚,守歲過年。午夜以後,男女青年爭相挑水,以象征勤勞和幸福。

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過上花蜜般的甜日子。

白族人民過新年,還開展一項傳統的活動,即“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節裏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達一百多米。這項具有千餘年曆史的活動,帶有濃鬱的民族氣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強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