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 1.
明清兩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世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印紡業有了長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明代織染工藝從技術到工具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清代絲織品雲錦、棉紡品紫花布和毛紡品氆氌都馳名中外。
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的蘇繡、湘繡、粵繡、蜀繡以其本身所具有的鮮明藝術特色,向世人顯示出我國刺繡工藝獨特的魅力,享譽海內外。
明代紡織印染工藝
明代的紡織業,無論是紡織工具還是紡織技術都達到新的高度,織物的品種較之元代更加豐富,湧現了許多色彩和圖案獨具特色的極具審美價值的產品。
明代的染織工藝,除了傳統的絲、麻、毛等染原料仍被廣泛應用外,棉花的生產和織造,在這時期已經取得了代替絲、麻的地位,成為人們服飾的主要染織品。
明代紡織品種極為豐富,包括絲、麻、毛、棉幾種,其中尤其以絲織工藝最高。
明代絲織品中的錦緞,紋樣一般單純明快,氣魄豪放,色彩飽滿,講究對比。江浙一帶出產的明錦,以緞地起花,質地較厚,圖案花頭大,造型飽滿茁壯,故名“大錦”;其色彩瑰麗多姿,對比強烈,尤多使用金線,輝煌燦爛猶如天空之雲霞,
故又稱“雲錦”。江浙出產的明錦是明朝宮廷的專用織品,多用於製作帳幔、鋪墊、服裝和裝裱等。其中,以織金緞和妝花緞最為名貴。織金緞是從元代的“納失失”發展而來的。它的圖案設計花滿地少,花紋全用金線織就,充分利用金線材料達到顯金的效果。
妝花緞為明初新創,它將一般通梭織彩改成分段換色,以各色彩緯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在緞地上妝花。它是明代織造工藝中最為複雜的品種,特點是用色多,可以無限製地配色,一件織物可以織出10種乃至二三十種顏色。
而圖案的主體花紋又往往是通過兩個層次或3個層次的顏色來表現,色彩的變化十分豐富,非常精美富麗,藝術性也最高。明代蘇州產的錦緞是在唐代緯錦織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緯三重起花的重緯織錦。它質地薄,花紋細,多仿宋錦圖案和
宋代建築的彩繪圖案,用色古雅,故稱“宋式錦”。
主要圖案是在幾何紋骨架中添加各種團花或折枝小花,花頭較小,故又稱“小錦”。這種錦緞圖案古樸規整,色彩柔和文雅,常用於裝潢書畫,故又有“匣飾”之稱。
明代的在福州出現一種絲織品,名為“改機”。它將原先與蘇州相同的兩層錦改為4層經線、兩層緯線的平紋提花織物。
這種織物不僅質薄柔軟,色彩沉穩淡雅,而且兩麵花紋相同。它有妝花、織金、兩色、閃色等各種品種,多用來做衣服與書畫的裝潢。
絨是指表麵帶有毛絨的一類絲織物。明代已有織絨、妝花絨、緙絲絨、漳絨等品類。
其中妝花絨又名“漳緞”,原產於福建省漳州,它以貢緞的織物作地,多為杏黃、藍、紫色,而以妝花錦的圖案起絨,絨花則多為黑色、藍色。漳絨又名“天鵝絨”,明代大量生產,有暗花、五彩、金地等各種品種,常用來做炕毯和墊子。
明代緙絲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不僅大量采用金線和孔雀羽毛,而且出現了雙子母經緙絲法,可以隨織者的意圖安排畫麵的粗細疏密,也可以隨題材內容的不同而變換織法,使織物更加層次分明,疏密有致,而富於裝飾性。
緙絲的應用範圍也更加廣泛,除傳統的畫軸、書法、冊頁、卷首、佛像、裱首之外,袍服、幛幔、椅披、桌圍、掛屏、坐墊、裝裱書畫等也無不采用,並出現了一些前所未見的巨幅製作。如《瑤池集慶》圖高達2.6米,寬2.05米;《趙昌花卉》圖卷也長達2.44米,寬0.44米。
明錦紋樣豐富多彩。內容有4類:雲龍鳳鶴類、花鳥草介類、吉祥博古類、幾何文字紋類。
雲龍鳳鶴類比重大、變化多。雲紋有四合雲、如意形組合,七巧雲、魚形雲兼水波變化,還有樹形雲、花形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