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由牛頭貓耳、蝦目、獅鼻、驢口、蛇身、鷹爪、魚尾等構成,有雲龍、行龍、團龍、坐龍、升龍、降龍等;鳳紋有雲鳳、翔鳳、丹鳳朝陽、鳳穿花枝等;鶴紋有雲鶴、團鶴、鬆鶴延年等。
花鳥草介類受繪畫影響。有“歲寒三友”鬆竹梅、梅蘭竹菊“四
君子”、“富貴萬年”芙蓉、桂花萬年青、“盛世三多”佛手、仙桃、
石榴、“宜男多子”萱草、石榴、“喜上眉梢”喜鵲登梅、“青鸞獻壽”鸞鳳銜桃、“靈知增祿”鹿銜靈芝、“福從天來”蝙蝠祥雲、“連年有餘”蓮花金魚、“金玉滿堂”金魚海棠等。
吉祥博古類以多以器物喻義,有“平升三級”瓶插三戟。“八寶”指的是寶珠、方勝、玉磬、犀角、金錢、菱鏡、書本、艾葉等;“八仙”指的是扇、劍、葫蘆拐杖、道情筒拂塵、花籃、雲板、
笛、荷花等;“八吉”是舍利壺、法輪、寶傘、蓮花、金魚法螺、天盤長等。多與儒、道、釋三教有關。幾何文字紋類發展傳統,有萬字格、鎖子、回紋、龜背、盤絛、
如意、樗蒲、八達暈等。字有福、壽、祿、禧、萬、吉、雙喜,“五福捧壽”5幅壽字團
花,“吉祥如意”篆書吉語等。圖案組織有:“團花”,有團龍、圖鶴、雲紋、牡丹、燈籠、魚紋、樗蒲等,
圖案規範化;“折枝”有鴛鴦戲水、瑞鵲銜花、幹枝梅、秋葵等。取繪畫形式:纏枝最為流行,連續波伏骨架間列花朵卷葉,早期
花葉相稱協調,晚期葉小花大顯枝莖,承傳統發展。幾何形規則而程式化。明代的麻織工藝,在我國的東海地區有很大的發展。麻布的品類也比較多,有麻布、苧布、葛布、蕉布等。生產最著名的地區有江蘇
省的太倉、鎮江,福建省的惠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新會等地。
此外,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生產一種著名的“絨錦”。它是用麻做經,用絲做緯,織成無色絨。出產在貴州省等地。
明代毛織品較少,主要是地毯,多為白地藍色花紋,而已黑色為邊,毛散而短。明清時期以後,中原內地和邊疆生產的毛毯,除供達官貴人們享用外,也開始向歐洲出口。
明代的棉織工藝,在元代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是黃道婆對棉織技術的傳播後廣泛發展的基礎上,有著迅速的提高,生產幾乎遍及全國。最著名的仍為江南一帶,其中特別是江蘇省產量很大,織地優美,成為全國棉織工藝的中心。
棉布的品種不斷增加,僅江蘇省一地所產的布就有龍墩、三棱、飛花、榮斑、紫花、眉織、番布、錦布、標布、扣布、稀布、雲布、絲布、漿紗布、衲布等多種。
其中,龍墩布輕薄細軟,經過改進的雲布精美如花絨,三梭布薄而軟,丁娘子布光如銀,都是很受歡迎的精美織品。蘇州產的有藥斑、刮白、官機、縑絲、斜紋等品種。當地的織工,將不少絲織物的織造方法引入到了棉紡織中,使工藝更加精進。
明代染織品的用途,主要分為3種:一是作為冠服;二是製帛;三是誥赦。明代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由於配色、拚色工藝方法的進一步發展,顏料和染劑品種也較前有顯著的增加。
據宋應星《天工開物·彰施》記載,當時已能染製大紅、蓮紅、桃紅、銀紅、水紅、木紅、紫色、赭黃、金黃、茶褐、大紅官綠、豆綠、油綠、天青、葡萄青、毛青、翠藍、天藍、玄色、月白、草白、象牙、藕荷等四五十種顏色,色彩經久不變,鮮豔如新。不僅普遍流行單色澆花布,還能製作各色漿印花布。
當時用豬胰等進行脫膠練帛和精煉棉布的方法,使得織物外觀的色澤更加柔和明亮。這是在印染工藝中首次運用的生物化學技術。
此外,邊陲地區的少數民族在紡織和印染技術方麵也有相當的發展。如西北少數民族的地毯、壁毯、回回錦、和田綢,西南少數民族的苗錦、侗錦、壯錦、土錦,苗族、布依族、土家族的蠟染等,均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和鮮明的民族審美特點,擁有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