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時期 3.(1 / 2)

近世時期 3.

清代棉紡毛紡工藝

清代棉紡織手工業有所發展,生產工具也有不少改進。棉紡品中有很多突出的成就,其中的“南京紫花布”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曾經大量出口海外。

清代毛紡織業也很發達,尤其是對西藏的開發,使西藏毛紡工藝提升到了先進水平。西藏盛產羊毛和絨,毛織工藝發達。毛織原料以羊毛為主,江孜的氆氌在清代就馳名中外。

清代棉紡織品中,江蘇鬆江布全國知名,所產精線綾、三梭布、漆紗方巾、剪絨毯,皆為天下第一。無錫之布輕細不如鬆江,但在結實耐用方麵則超過之。河北棉紡織品也有名氣,甚至可以與鬆江布匹敵。

隨著手工棉紡技術的

發展,清代後期“鬆江大布”,“南京紫花布”等名噪一時,成為棉布中的精品,而後者尤其著名。

紫花布是南京的特產,用紫木棉織成。紫木棉是一種天然彩色棉花, 花為紫色,纖維細長而柔軟,由農民織成的家機布,未經加工多微帶黃色,特別經久耐用,其紡織品被稱作“紫花布”。

這種天然有色的紫花布顏色質樸,在曆史上深受手工紡織者歡迎和大眾的喜歡。

南京紫花布是我國本土的手工織機布。

根據《南京商貿史話》等資料的記載,早在宋元時期,棉花的種植傳入長江下遊地區。南京孝陵衛以及江浦烏江一帶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手工紡紗織布成為農家副業。

至清代嘉慶年間,南京的棉紡織業開始興起,中華門內以及孝陵衛一帶的織戶紛紛開機織布。織工織出的棉布勻稱、結實、耐用,受到用戶喜愛。

據記載,當時的南京布為公司布和窄布兩種,之所以以南京命名,是因為這兩種布的主要產地就是南京。

兩種布相比較,公司布質地較佳,多行銷外地甚至外國。窄布則多為南京本地農戶使用。後來,當蘇南等地的土布興起後,也打起了“南京布”的旗號。

從資料裏可以看出,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世界範圍內,英國的紡織工業相當落後,美國的紡織工業甚至還沒有建立起來。

南京布在質地、花色等各個方麵都超過了歐洲生產的布匹,而且價格低廉,因此,南京布被大量出口,成為歐美貴族追逐的時尚物品,而我們南京也成為中國輸出棉紡織品的最主要生產基地。

《南京商貿史話》記載著這樣的數據:1820年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每年運到英國的南京布多達20萬匹以上。英國客商在1817年至1827年間,每年運出的南京布保持在40萬匹至60萬匹左右。

美國更是消費南京布的大買家,有資料顯示,1809年一年,美國就從中國運回南京布370萬匹;1819年一年又運走313萬匹。美國人購回大量的南京布,一部分在美國國內銷售,一部分轉運到南美洲、澳洲銷售。

據英國1883年出版的《中國博覽》記載:

中國造的南京土布,在顏色和質地方麵,仍然保持其超越英國布匹的優越地位。

其實,南京布的色彩並不花哨,除了不漂不染的“本白”,還有老藍、土黃等單色,既不紫,更無花,但奇怪的是,西洋人就是喜歡南京布,還稱之為“紫花布”。當時還有人稱南京布為“格子布”。

歐洲人相當看重南京布厚實耐用的優點,當年南京布中有一個被稱作“蘿卜皮”的品種,其厚度甚至超過如今的帆布,但是手感卻十分綿軟,尤其是下過幾次水之後,柔軟溫暖得如同絨布,而牢固程度遠遠超過“洋布”。

《中國博覽》有這樣的記載:在英國“人人以穿著‘南京布’為榮,似乎沒有這種中國棉布裁製的服裝,就不配稱為紳士,難以登大雅之堂。”

南京布成為歐洲尤其是英國的貴族、紳士追逐的時尚。狄更斯、福樓拜、大仲馬這些世界級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們的作品中,常常出現的詞語“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在狄更斯的名著《匹克威克外傳》中,“南京布”出現的頻率很多,翻譯者如此注釋:“18世紀至19世紀,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歐國家上流社會特風行,是貴婦們追逐的時尚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