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馬與轎子 4.(1 / 2)

車馬與轎子 4.

兩宋時期的車輛

宋代陸路用的兩種重要的運輸工具,被稱為“太平車”和“平頭車”,滿足了當時短途運輸和長途運輸的需要。此外還有形製構造各有特點的戰車。

太平車是從遠古沿襲下來的一種古舊車輛,是我國古代造車工藝趨向成熟的結晶,宋代已有較統一的樣式,主要使用在我國平原地區。平頭車有廂無蓋,比太平車小,在當時被普遍用於長途運輸。

在宋代之前,隨著漢代以後士族階層興盛起來,乘馬車的繁文縟節使他們不能隨心所欲行事,於是便把喜好逐漸轉向牛車。這樣即可享受乘車之方便與舒適,又不需再為各種禮儀所拘束。

至南北朝,牛車盛行,據《魏書·禮誌四》記載,北魏皇帝出行乘坐的樓輦,要由12頭牛拉車。可見北朝使用牛車之盛。南朝比之北朝,也毫不遜色。

由於士族大姓們皆貪求舒適,醉心享受,各種高級牛車便迅速發展起來,車輛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車速更快,車輿敞露,漢代那種為嚴格禮法所拘的“軺車”逐漸絕跡了。

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當時效野之內,滿朝士大夫“無乘馬者”,有的士大夫,從來就沒有見過馬。風習發展到極致處,甚至誰要是騎馬或乘馬車,還會被別人彈劾。這種狀況,直至隋唐五代,也鮮有變化。

至宋代,官僚們坐轎子的風氣漸漸興盛起來。這時高級車輛的製 作和改進得不到重視,製車技術的重點也逐漸由乘人的車轉到載貨的車。另外,宋代時期良馬奇缺,因此騾車和驢車占了重要地位。

北宋剛建國時,北方和西北就有強大的遼和西夏政權與之對峙。而遼、西夏所控製的廣大地區都是產馬之地,這就造成北宋馬匹來源困難的處境。

繼而金取代遼,雄踞北方,最後北宋也亡在了金的鐵蹄之下。及南宋建立,遷都江南,良馬奇缺。因此兩宋承襲隋唐舊習,駕車以牛為主,也有騾、驢。

自兩宋開始,乘轎之風漸興,達官貴人畏懼乘車之顛簸,而醉心於坐轎的舒適,出行時但求安穩,不求快速。當西方已出現轉向自如、輿間裝配有彈簧的豪華型四輪馬車之時,我國還在沿用自漢代以來就一直使用的雙轅雙輪車。在此期間,曆代車製除在車輿的形製和裝飾上有所變化外,其基本形製無大改進。

宋代官僚們乘坐人抬的轎子的風習漸興,乘車較少,宋代的製車業也以載貨運輸車為主。這種載貨的車,當時稱之為“太平車”。

太平車多由耐腐、耐震而抗碰撞的椿木、槐木等硬質木料打製而成。車底、內幫很厚,兩邊各有兩個木輪子,每個輪子都由一段段弓厚“鐵瓦”圍鑲著輪邊。

鐵瓦又由若幹大鉚鐵釘深深砸進車輪內圈,十分堅牢。雙幫的縱底木之間卡著車輪的鐵質橫軸,不影響車輪在雙幫之間轉動。4個軲轆轉起來,行駛中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

太平車的製造過程,一般分為開工、合車、鑄造鐵件、鑲嵌鐵器、刷油打泥。

其獨特的製作技藝,一是獨特選材與備料,包括木材挑選、備料、熏炕等工序,主要是為了選好用材以及對所選材進行強化處理;二是榫頭失蠟法,這是我國古代造車的獨特工藝,它解開了古代車輛堅固耐用的秘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