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與航海 3.(2 / 2)

至於鄭和船隊的具體隊形,在我國一般史料中未記載,而僅在《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有所述及,摘錄如下:

每日行船,以4艘“帥”字號船為中軍帳;以寶船32艘為中軍營,環繞帳外;以坐船300號,分前後左右4營環繞中軍營外。以戰船45號為前哨,出前營之前,以馬船100號實其後,以戰船45號為左哨,列於左,人字一撇撇開去,如鳥舒左翼;以糧船60號,從前哨尾起,斜曳開列到左哨頭止;又以馬船100號副於中;以戰船45號為右哨,列於右,人字一捺捺開去,如鳥舒右翼。

這種船隊由“帥”字號船組成的中軍帳,處於隊形的核心,能環視周圍各船隊形,便於實施統一指揮。它優於單一隊形,如單縱隊、雙縱隊或單橫隊隊形,避免了隊形過長或過寬,首尾、左右不能相顧的缺陷。

由當代曆史學家張維華主編的《鄭和下西洋》一書中有一編隊示意圖,酷似一個“貴”字形。這種隊形與現代艦船的大型編隊的航行序列衛幕隊形很相似。

隊形最前方有前衛成“人”字隊或雁行隊,主力艦在大本營居中,相當於中軍帳。左右翼有展開的方位隊,如鳥之舒兩翼,大本營的主力艦周圍還有衛幕艦任保衛、警戒之責。艦隊的尾翼也有護衛艦警戒。

船隊的前後左右均有戰船形成衛幕,有利於保衛中軍帳及輔助船的安全。遇有戰鬥情況,位於四周的衛幕艦船易於展開迎敵。

當遇有敵艦從隊後來襲時,隻要各船根據統一令,原地調頭,首雁形分為燕尾形,原來的後燕尾開變換為首雁形隊,可使整個編隊迅速轉成180度,以迎敵。

指揮一個龐大的特混編隊的行動和通訊聯絡是密不可分的。在沒有無線電通訊手段的15世紀,所能用的海上通訊手段隻有視覺通訊和聽覺通訊,也就是靠旗、 燈和音響信號。從中軍帳的帥船到外圍的衛幕船,欲通暢無阻地傳遞信號,必須有嚴密的組織和嚴肅的紀律。

據《西洋記》記載,鄭和船隊的通訊手段是:“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如遇敢有故縱,違誤軍情,因而僨事者,即時梟首示眾。”可見通訊聯絡紀律的嚴明。

明代船隊在夜航中以燈光為號,則是常見的。各船以燈火為號,中軍船放起3支火把,一盞懸燈。其餘四方各營的情況是:前營船平列懸燈兩盞;左營懸燈兩盞,各桅一盞;右營大、小各平列懸燈兩盞,後營兩盞,一高一低,以便於識別各船所在的陣位。

如遇有霧、雨、雪等不良能見度時,則用音響信號進行聯絡。如配有大銅鑼、小鑼、大更鼓、小鼓等物件。

除作為作戰指揮用之外,還可用於傳達號令和信息,以便在能見度不佳時,保持有效的聯絡。除鑼、鼓之外,還有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係。

即使天氣良好時,音響信號也有其專司的內容。如前進、後退、

舉炊、集合、起碇、升帆、拋錨等活動,便皆以音響信號指揮。嚴密的組織和嚴格的紀律,使鄭和船隊順利實現了七下西洋的宏偉目標,為我國航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