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漁行業 7.
衣被天下的紡織行業
我國古代的紡織與印染技術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麻紡織、絲綢紡織、毛紡織、棉紡織,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印染業等。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為了適應氣候的變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資源作為紡織和印染的原料,以及製造簡單的紡織工具。紡織業中那些有突出貢獻的人,至今被人們所懷念。
我國古代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麻、毛、棉短纖維,此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蠶絲是最優良、最長、最纖細的紡織纖維,可以織製各種複雜漂亮的紡織物。
我國紡織工具起源於5000年前新石器時期的紡輪和腰機。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機械繅車、紡車、織機相繼出現;漢代已廣泛使用提花機、斜織機;唐代以後紡織機械日趨完善,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發展。
紡織原料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發現和培育的,紡織工具也是在生產實踐中發明創造的。
商周時期,由於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宮廷王室對於紡織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王室設立與紡織品有關的官職,掌握紡織品的生產和征收事宜。
商周時期的絲織品品種比較多,有平紋的紈、皺紋的縠、絞經的羅、朱砂塗染的色帛以及雙經雙緯的回紋綺等。
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絲織品更是豐富多彩,湖南省長沙楚墓出土了幾何紋錦、對龍對鳳錦和填花燕紋錦等,湖北省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錦繡品。毛織品則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阿拉溝古墓中出土的數量最多,花色品種和紡織技術比哈密五堡遺址出土的更勝一籌。
漢代紡織品以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湖北省江陵秦漢墓出土的絲麻紡織品數量最多,花色品種最為齊全。
有僅重49克的素紗單衣、耳杯形菱紋花羅、對鳥花卉紋綺、隱花孔雀紋錦、凸花錦和絨圈錦等高級提花絲織品。還有第一次發現的印花敷彩紗和泥金銀印花紗等珍貴的印花絲織品。
魏晉南北朝,絲織品仍以經錦為主,花紋則以禽獸紋為特色。
195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於田屋於來克城址和高昌國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有夔紋錦、方格獸紋錦、禽獸紋錦、樹紋錦,以及“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長”織成履等。毛、棉織品發現有方格紋毛罽、紫紅色毛罽、星點藍色蠟纈毛織品,以及桃紋藍色蠟纈棉織品等新的纈染織物。
隋唐時期,紡織品的生產分工明確,唐朝官府專門設立“織染署”,管理紡織染作坊。紋纈染色更有新的發展,有紅色、絳色、棕色絞纈絹、羅;藍色、棕色、絳色、土黃色、黃色、白色、綠色、深綠色等蠟纈紗絹及絳色附綴彩繪絹等,代表印染工藝技術已達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