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漁行業 6.(1 / 2)

農牧漁行業 6.

曆史久遠的陶瓷行業

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種天然礦物為主要原料經過粉碎混煉、成型和煆燒製得的各種製品。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人們把用陶土製作成的在專門的窯爐中高溫燒製的物品稱

作“陶瓷”。

從我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把陶瓷分為陶和瓷兩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陶器的質量也逐步提高。可以說,陶瓷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我國人民的科技成就以及對美的感悟與追求。

瓷器是我國發明的,這是舉世都公認的。陶器的發明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我國已發現距今約1萬年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殘陶片。瓷器的發明是在陶器技術不斷發展和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

陶瓷業成為一個專門的工種是在商代和周代,當時已經有人專門從事陶器生產。商代的白陶是以用

瓷土作為原料,燒成溫度達1000度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已明顯的具有瓷器基本特征,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在戰國時期,陶器上已經出現了各種優雅的紋飾和花鳥。這時的陶器也開始應用鉛釉,使得陶器的表麵更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澤。至西漢時期,上釉陶器工藝開始廣泛流傳起來。多種色彩的釉料也在漢代開始出現。東漢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我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至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發展打下了基礎。

唐代的“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

唐三彩的出現標誌著陶器的種類和色彩已經開始更加豐富多彩。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麵,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

元代由於戰亂,打擊了製瓷業,但製瓷業工藝仍有創新,出現了青花瓷和釉裏紅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