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造型極為豐富,以青花瓷為主。這個時期的青花瓷,前 期敦厚凝重,中期輕巧俊秀,以碗、盤、瓶、高足杯、僧帽壺為主。
在釉裏紅瓷器的基礎上,明代燒成了鬥彩和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
清代初期製瓷技巧更達到了曆史的高峰,清代初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我國製瓷工藝達到了曆史高峰,造瓷技術有了更大進步。
在這一時期,凡是明代已有的工藝和品種,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各行各業的創造,據說都有祖師,世代相傳,被當作神仙一樣供奉,而陶瓷業的祖師就是著名的“陶朱公”範蠡。
相傳春秋時,越國政治家和實業家範蠡幫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後,棄官同妻子逃到了江蘇宜興丁山一個叫台山的村子隱居下來,並自稱“陶朱公”。他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築窯燒陶。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範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陶器變形的歪貨,就是陶器沒有燒透的黃貨,而且陶器上有許多裂縫。一時範蠡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範蠡的妻子淘好米,動手燒飯。範蠡見火苗很旺,竄得很高,心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就把墊在鍋底的3塊石頭拿掉。
妻子說,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果然,3塊石頭拿掉後,火苗就暗淡了下去。
範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是不是容易燒透呢?
範蠡按照此法進行燒製,燒出來後,黃貨果然少了。後來,人們稱這種墊底的石頭叫“腳石”。
又有一天,範蠡做完活回家,妻子正在燒飯,不一會鍋裏的水開了。西施趕緊把灶裏的木柴夾出來,隻留幾塊在裏麵。
範蠡問:“為什麼你要把柴夾出來?”
妻子說:“飯燒滾開後要悶一悶,要還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生飯,時間長了就會燒焦。”
等到妻子關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範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燒裂了。假如燒燒,悶悶,既可燒透,又不裂。
範蠡又照著這個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這些方法教給當地百姓,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了。
範蠡去世後,人們就在他居住過的地方建了崇福寺,就是現在的宜興市湖滏鎮的磬山寺。因該寺坐落磬山,當地人都稱之為“磬山寺”,實際上叫“磬山崇恩寺”。當時的人們還在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每年陰曆四月初七範蠡生日,都要隆重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