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業 4.(2 / 2)

利用夾紵技法所能呈現的輕巧與牢固的特點製作佛像,此種漆製

佛像便於在宗教活動時運行,因此稱之為“行像”。

唐代的漆器非常興盛,可歸功於其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以及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漆器已經成為當時的稅收之一,其產地以南方為主,製作方式多與其他材料相結合。

例如與金銀花紋結合的“平脫”,以貝殼做成圖案花紋鑲嵌在漆器表麵的“螺鈿”,髹塗編織器物的“編織”以及各類家用器物。

唐代的漆器製作極為精良,而在裝飾技法上最有特色 的是雕漆裝飾,因為在唐之前並無雕漆而多采塗漆彩繪。

唐代漆器的胎體有木胎、夾紵胎、皮胎以及竹胎,其雕漆之裝飾,無論是單色雕漆或異色雕漆都極為精湛。

宋代漆器的製胎和髹飾技藝已經十分成熟,當時不僅官方設有專門生產機構,民間製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製作的器皿,樣式多且富變化,造型簡樸,表現出器物結構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靜謐為主。

元代的漆器仍保有宋代之水平,而其裝飾技術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元代的漆藝種類仍多,包括光素漆、戧金、剔犀、剔紅以及螺鈿。元代的漆器的製作有官辦也有民營,其組織龐大、分工精細,其漆器之胎體有木胎及夾紵胎兩種,而製品則有盤、碗、奩。其中最有名的是目前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張成造”款剔犀圓盒,此盒以漆色黝黑、雕刻深、磨工亮等特色,享譽天下。

明代的漆器極盛,景象繁榮。宮廷設有“漆作”,由元末明初著名漆器家張成之子張德剛負責主管其事,為皇家製造典章用的室內陳設及家具、日常生活用品。民間漆器工藝也普遍發達。

由當時著名的漆工黃成所撰寫的《髹飾錄》就是出自明代,這是我國唯一尚存的漆工專著。

明代的漆器工藝類別,主要有螺鈿漆器、雕填漆器、剔犀漆器、戧金漆器以及蔣製倭漆。永樂、宣德兩朝的剔紅與剔彩雕漆,具有十分纖細精致的特色,但嘉靖年間則轉變為鋒棱畢露的新做工。

明代末期的周翥擅長剔紅,並首創“百寶嵌”工藝,在木、漆胎體上鑲嵌金銀、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瑪瑙、玳瑁、硨磲、青金、綠鬆、貝殼、象牙、蜜蠟、沉香等,突出了構圖主題,強化了裝飾效果。

清代的漆器延續明代的漆藝繼續發展,其發展重心在蘇州,主要是在恢複明代末期因戰亂而失傳的剔紅以及仿蒔繪漆器的推廣,地方性的漆業也發達。

例如:潮州的金漆木雕、浙江彩漆竹器以及貴州的皮胎漆器,做工嚴謹細致、極負盛名;蘇州剔紅專為宮廷製造漆器用品而有“宮廷 剔紅”之稱,其仿明代永樂、宣德的剔紅而足以亂真;揚州也為剔紅產地;清末北京的剔紅則是仿蘇州剔紅。

總之,漆器工藝隨著我國數千年的曆史演進而持續發展,期間的興衰與發展,不僅向世人說明漆器源於華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結晶,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文化樣貌。

漆工藝在曆代的傳承和前人研究與創新之下,使得漆器自古以來即成為我國傑出的藝術表現,可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