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性行業 3.(2 / 2)

宋詞人蘇軾為說明仕途艱辛,曾用奔波生活作比:“俯仰東西閱數州,老於歧路豈伶優。”

元人習稱雜劇藝人的流動演出衝州撞府,求衣覓 食,可見流動性更強。元代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就描寫了一個雜劇班子從山東東平到河南洛陽活動的情況。

戲班流動的方式,旱路多靠肩挑驢馱車載,水路多靠船運。元朝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裏描寫戲班趕旱路情景是:“奈擔兒難擔生受,更驢兒不肯快走”,真是生動形象。

戲班伴奏樂器常見的是大鼓、杖鼓、板鼓、觱篥、拍板、笛、琵琶、方響等,另外有一個用來調度指揮的杖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音量過小、不適用於農村神廟戲台和大庭廣眾演出的絲弦樂器就被去掉了。

戲班的裝扮也很有特點。塗麵化妝早在唐代已經見到,例如唐代歌舞戲《蘇中郎》的飾演者就塗成赤麵,五代時期後唐莊宗也曾自敷粉墨,與優人共同演出。北宋時期以後,化妝演出已經成為定製,當時習稱為“抹土搽灰”。

所謂“抹土搽灰”,土指黑色,灰指白色,白色搽滿臉,故稱“搽”,黑色抹幾道,故稱“抹”,是副淨、副末色的化妝特點。它標誌著我國戲曲的麵部化妝從此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梨園界,唐明皇被尊為祖師。他不僅是個政治家,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

他能夠演奏多種樂器,對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無一不通,無一不曉。他對藝術的普及,尤其是在人才的培養,以及和各地、各國的藝術交流方麵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唐明皇在長安城的梨園成立了戲班子。梨園是當時宮廷訓練和管理樂舞雜戲的專門機構,其機構成員由唐明皇親自挑選,光優秀的樂師就有300多人,加上能歌善舞的幾百名宮女,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皇家 歌舞團。他自己就為歌舞團打板鼓。

當時戲班子缺少一個唱“三花臉”的。唐明皇就自己扮演“三花臉”,而且演得滑稽可愛。後來人唱戲,化妝時“三花臉”不開臉其餘角色不能搶先開臉,如果要在“三花臉”開臉前開臉,必須用眉筆在牆上或紙上畫一筆。

唐明皇還對唐代的音樂製度多次進行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同時,他指令當時的翰林學士或有名的文人參與編撰節目,如賀知章、李白等人都曾為梨園編寫過節目。

梨園的設置,對唐代歌舞音樂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舊時戲劇界認為唐明皇對戲曲有開山之功,所以尊奉他為行業神和祖師爺。

戲班的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當時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