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神話 1.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隨著宗教在我國發展,佛教贏得了人們的信任和尊奉,佛教神話也通過僧侶們的傳播,使佛教經典中的人物如來佛、觀世音、文殊、普賢、四大天王、十八羅漢、龍王等形象和故事深入人心,融入了我國神話人物中的行列。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原有神話英雄也在佛教興盛中皈依了佛門,成了佛教神話中人物,逐漸成為我國神話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與遠古神話、道教神話、民間神話共同編織了我國神話的魅力傳奇。
觀音菩薩慈悲普度眾生
傳說在我國唐代,有個妙莊嚴王,王後名叫寶應。夫婦倆生有3位如花似玉的公主,大公主名叫妙顏,二公主叫妙香,三公主叫妙英。
妙英公主年齡最小,但最善良、最聰明,因此也最討人喜歡。她5歲能誦經,知道尊重佛法、孝順父母。她彬彬有禮,謙讓、溫和,善解人意。人們誇獎她疼愛她,尤其是父王,更把她視為掌上是明珠。
大公主、二公主先後出嫁了,妙莊嚴王決心要為三公主尋找一個最理想的郎君。可是做父親的沒有去問問女兒的意願,沒有去了解女兒的心思,隻是用自己的眼光,物色了一位乘龍快婿。他把這個消息告訴妙英,要馬上為她辦婚事。誰知平時最聽話的三公主,這時默默地搖搖頭,表示不同意。
父王以為女孩子家害羞,便笑著對她
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我為你找的是一
個聰明英俊的小夥子,你們是十分相配的一對,你一定會滿意的。”不料妙英公主說:“父王,謝謝您為我操心,但我不想嫁人。”妙莊嚴王還是耐心地勸說:“結婚是終身大事,不可任性地一口
回絕。你要聽父王的話。”可是妙英公主一點不肯讓步,她說:“父王,孩兒別的都聽您的,但結婚之事萬難從命。我決心皈依佛門,今生今世不想嫁人!”妙莊嚴王既失望,又生氣,吹胡子瞪眼睛地說:“好吧,那你就去當尼姑吧!”一氣之下,就把三公主逐出了宮門。可憐妙英孤苦伶仃,浪跡天涯,來到一座荒山,結廬拜佛,麵壁苦修,終成菩薩。這尊菩薩由於自己曾受盡人生苦難,所以最能體察世間煩惱。當
人們遇到災難時,隻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
在佛教中,觀世音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是慈悲的代表。觀世音菩薩在現實娑婆世界救苦救難的品格,使其成為慈悲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手執淨瓶與楊柳枝,表示菩薩普救世間的廣大悲行。三界火宅,眾生心中充滿熱惱。觀世音菩薩能體察眾生的苦痛,時以瓶中的甘露水遍灑世間,使在熱惱中的一切有情皆獲清涼。據傳說,眾生信仰觀世音菩薩,即渴求菩薩的甘露水,驅除內心的煩惱。佛教勸誡說,觀世音菩薩確有令眾生清涼的甘露水,如時時虔誠禮念觀音,能得菩薩的悲心救護。
在我國,浙江的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傳說,一個日本和尚欲帶觀音像回國,途經南海,遭風暴而無法成行,遂於普陀山建觀音道場。後來,普陀山仍有“不肯去觀音院”。
據大乘佛教初期經典《妙法蓮華經》記載,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能現三十三化身,救十二大難。她主張“隨類化度”,對一切人救苦救難,不分貴賤賢愚,遇難眾生隻要念誦她的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
“慈悲、智慧、無畏”是觀世音菩薩精神之總和,在大乘所發的菩提心中,就是以“菩提所緣,緣苦眾生”為悲心發動,而落實在每一位眾生,實行人間的救濟、慈悲的倫理,更能時時反聞聞性,誓成無上道。
慈悲是觀音菩薩的誌願,慈悲是觀音菩薩的德性,慈悲也是觀音菩薩的特殊功德。所以,在自然界的災變與人間社會禍難不可能消除的情況下,觀世音菩薩就是人們永遠的信仰和希望。
觀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家家有彌陀,戶戶有觀音”,這句古今流傳的俗語,就充分說明了我國人們崇敬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盛況,以及觀世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