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是,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後,不僅不覺得餓了,而且精神倍增,連以前的小毛病也沒有了。麻姑這才明白那個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後來,麻姑的父親麻秋因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個大官,並且要他負責建設新的皇宮。
麻秋為了早日修好皇宮,好到皇帝那裏去邀功受賞,就命令老百姓們沒日沒夜地拚命幹活。他還規定,隻有當雞叫的時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會兒。
麻姑非常同情這些老百姓,於是到晚上的時候,她就躲在雞窩邊學雞叫。這樣,隻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雞就會跟著叫起來,這樣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時間。
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發現了,他十分的惱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兒一頓。麻姑聽到這個消息,就離開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隨後追趕,追到一個深穀邊。就在麻姑走投無路,正想投穀之時,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過這裏,她就是麻姑曾經救過的那個老婆婆。王母
娘娘見她要受到災難,立刻在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橋,讓麻姑過了深穀。
後來,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裏雲繚霧繞,鬆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穀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簫音笙韻。於是,麻姑在此仙山淨土處潛心修煉,並精心培育仙果。
幾年後,麻姑修煉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誕辰之日,天間舉行蟠桃大會,各路神仙都來祝壽。百花、牡丹、芍藥、海棠4位花仙前來邀請麻姑一同參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為王母娘娘祝壽,麻姑則帶了自己種的仙桃為王母娘娘祝壽。
祝壽的各路神仙都誇麻姑心靈手巧,說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
此被王母娘娘封為“女壽仙”。從此,麻姑在民間成為健康長壽的象
征。
從魏晉以來,道教就開始不斷地把適合修煉的名山洞府以麻姑來命名,在江西、安徽、山東、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遺跡。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傳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兩地都存有仙壇、丹灶等遺跡。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典籍中就載錄有麻姑事跡,東晉道教學者葛洪的《神仙傳》、《抱樸子》等史料均有關於麻姑的記載。
後來,道教為麻姑建壇立廟,崇奉有加。自唐代以來,道教中的
麻姑信仰及與此相關的祈禳齋醮活動在麻姑山延續千年,經久不衰。
據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還寫了《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不僅記載麻姑事跡與麻姑仙壇的建設經過,而且著重描繪了當地道教祀典盛況。
民間的麻姑信仰風俗也是廣泛流播,在河北冀東一帶,有“七月十五請麻姑”的風俗,被稱為“麻姑節”。
還有“擲米成丹”、“滄海桑田”等傳說,更是在民間口耳相傳。而“麻姑獻壽”也成為民俗畫中的重要內容。麻姑形象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鬆,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過去給女性長輩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千百年來,與麻姑有關的神奇而美麗的傳說故事,在人們當中廣泛流傳,並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文藝、宗教、民俗諸方麵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