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散文 2.(1 / 1)

秦漢散文 2.

文史哲為一體的儒家散文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這就形成了諸子散文。諸子散文思想迥異,風格各異。

儒家散文是諸子散文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記錄儒家學派思想言論的,對我國文學和哲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儒家散文主要包括《論語》、《孟子》、《荀子》。

《論語》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書中不僅有關於孔子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以及他思想觀念的樸實表達,具有濃鬱的文學意味。

《論語》基本是口語,通俗易懂,文字簡括,一般隻述說自己的觀點,而不加以充分的展開和論證,從而形成質樸的語言風格。《論語》還帶有濃鬱的詩味,給人以悠然神遠之感。

《論語》中有很多言簡意賅、富有哲理與啟示性的語句,這些語句大多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另外,《論語》中還運用了很多靈活多變的修辭手法,從而使語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動。《論語》的語言達到了貼切、通俗、精煉的境地,形成了字穩句妥、文筆流暢的特色。

《孟子》也是一部重要的儒家散文經典著作,主要記錄了戰國時代鄒國思想家孟子的言行。是“四書”之一。

孟子是戰國中期僅次於孔子的儒家大師,唐代以後受到推崇,宋代以後被封為“亞聖”,意即僅次於聖人。

《孟子》由《論語》的語錄體發展而來,詳細地記錄了孟子談話的場合和所涉

及的人和事,記錄了孟子和談話對象意見的分歧、雙方展開辯論的過程和各自的情態,增加了形象描寫成分,再現了孟子的性格、情感、心理活動和人格精神。

從《論語》到《孟子》有逐漸向成熟的說理文過渡的趨勢,代表了論說文章形式構造向前發展的過渡階段。

《孟子》中的對話充滿了論辯性,其氣勢雄健,書中,孟子在各諸侯國諸侯麵前總是高談闊論,縱橫捭闔,有時犯顏詰問,有時因勢利導,尤其善於掌握對方心理,從容陳詞,步步緊逼有著縱橫家的氣概。

《孟子》中的《梁惠王》上的《齊桓晉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陳相見孟子》章、《告子》上的《性猶杞柳也》章等,都層層深入記錄了孟子同他所談話對象的不同政治觀點、不同學術思想的論辯過程,論中有辯,說中有詰,體現了《孟子》長於辯論、論戰性強、言辭機敏、感情激越的風格特色。

《孟子》還善於使用比喻說理,這些比喻淺顯平易而且生動活潑,靈活巧妙而又準確貼切,取材大多是人們身邊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直接體驗。對於不同的談話對象,孟子總是能夠根據他們的不同身份、愛好,聯係密切的身邊事物進行比喻。

《孟子》中還有數量不多,但很精彩的寓言故事,這些寓言故事也多是取材於社會生活,包含著深刻的諷刺教誨意義。故事所描寫的人物具有典型意義。故事情節多數不以荒誕取勝,而以描述的生動性見長。

《荀子》是戰國末年著名趙國思想家荀況的著作,記錄了荀況的自然觀、認識論以及倫理、政治和經濟思想。

《荀子》涉及麵較廣,內容主要包括哲學、政治、經濟、曆史、軍事、文學等方麵。《荀子》很多文章每篇專論一個理論問題,標誌著專題論文的出現。

每篇有一個揭示主旨的標題,而且圍繞中心觀點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述。這種以論為題的文章,成為後世“論”文體的鼻祖。

《荀子》的論文具有多種顯著的特色,文章立意統一,體製宏偉,不但結構完整、構思綿密、論證周詳、條理明晰,具有極強的邏輯性,而且氣勢磅礴。

《荀子》的文風平易樸實,親切自然,講道理不以巧辯和氣勢取勝,而是侃侃而談,反複申說,有一種溫文爾雅、諄諄教導的意味。《荀子》論述時特別重視運用修辭藝術,時常引物連類,設喻說理,呈現出一種儒雅之氣。

此外,《荀子》還善用整齊對稱的排比和駢偶句式。排比與駢偶結合,緊湊纖密,富於氣勢。有時很注意節奏感與整飾性,表達充分而暢達。有時配合以和諧的音韻,組成整齊排句,形成了具有音樂性的句法。

《荀子》代表著議論散文的成熟,從《荀子》開始,議論散文才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構成散文中的一個重要的部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