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散文 6.(1 / 1)

秦漢散文 6.

《漢書》和其他漢代散文

司馬遷的《史記》記事止於漢武帝初年間,之後的曆史沒有記錄,此後的漢代的許多學者都試圖續補《史記》,積累了大量的史料。西漢史學家班彪認為這些學者寫得不好,於是親自采集前史遺事逸聞,著《史記後傳》100餘篇。

班彪有個兒子叫班固,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他認為父親的《史記後傳》所描述的前朝曆史不夠詳盡,而且有些該寫的曆史沒有補充進去。

於是,他決定完善這本書。班固以《史記後傳》為基礎,開始寫作《漢書》。公元58年,27歲的班固開始寫作《漢書》。

班固借用了《史記》的漢初部分,再在《史記後傳》的基礎上,寫下了武帝以後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的部分。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作,到公元82年,班固初步完成了《漢書》的撰寫工作,但還有部分《表》、《誌》尚未完成。班固的妹妹班昭續作8表,東漢人馬續補做天文誌,至此,《漢書》才全部完成。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共230年西漢一代的史事。《漢書》包括紀12篇,表8篇,誌10篇,傳70篇,共100篇,共80餘萬字。

《漢書》開創了我國斷代紀傳表誌體史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作,它基本沿用《史記》的體例而又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它改書為誌,去掉世家並入傳,由紀、表、誌、傳四部分組成。全書以紀、傳為中心,各部分互相聯係、互相補充,全麵集中地反映了西漢王朝的曆史。

《漢書》的史料價值很高,對《史記》有所補充、調整和發展,表現了自己獨有的成就。它開拓了更為廣泛的史學領域,保存了更多的古代社會、曆史人物以及文化典籍的史料。

《漢書》的人物傳記是在一種娓娓而談的過程中,以簡練、準確的筆調勾畫人物,使各種人物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避免平鋪直敘,盡量用人物的言語、行動和細節來表現其人物個性和品格。

《漢書》的語言有駢儷化的傾向,《漢書》中的人物傳中多采取文人辭藻,行文喜歡用古字古義,文字近於駢體,顯示出東漢散文駢體化的傾向。除政論文和史傳文學之外,漢朝的奏疏之文、書信之文以及其他雜文均各有特色。

西漢文學家鄒陽的《獄中上梁王書》列舉大量曆史事實,借古喻今,反複說明偏信讒言危害國家,信任忠直大臣利於國家的道理。在說明的手法上,反複引經據典,層層論證。句式多用排比,氣勢酣暢淋漓,有辭賦之風。文章緊扣主題,銜接自然,意思表達流暢。

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感情充沛,敘事明白,字裏行間包含著深情,氣勢恢宏。行文前後一致,措辭委婉,而柔中見剛。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自幼好學,後來到京城洛陽入太學,拜班彪為師。《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論衡》批評各種虛妄之論時,總是先把被批判的論點置於文章之首,然後展開分析,緊緊抓住對方矛盾與謬誤,反複辯駁,層層說理,常常援引大量事實,或同類相證,或巧設比喻,或從生活經驗出發,後進行邏輯推理,從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多方麵展開論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王符,生活於東漢,幼時好學,終身沒有做官,隱居著述《潛夫論》。《潛夫論》分題論證行政、邊防、用人等內外策略和時政弊端,對官場腐敗黑暗現象抨擊不遺餘力。

《潛夫論》每篇獨立成章,內容切實,論點突出。總是先提出論題,繼而從理論原則上說明論證,然後引入時事,列舉現象,進行批評,最後得出結論。《潛夫論》語言明快,句式整飭,具有概括力。幾乎通篇排偶,遣詞駢儷,華麗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