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散文 1.(1 / 2)

六朝散文 1.

六朝指魏晉南北朝,即三國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6個朝代。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高峰,它在兩漢散文的基礎上進一步延續發展,呈現出新的麵貌。

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家、作品大量湧現,辭賦表現出最為突出的時代特征,這一時期的賦體趨於駢文化,與漢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文章的句式結構也逐漸發生了變化,其結果是駢文的出現並成熟。這一時期文章刻意講究,創造出多種多樣文章風格,其間既有相互繼承,又各自有著自己的特色。

駢文的形成發展與鼎盛

兩漢和魏晉的很多文人在做文章時,都很講究修飾,都喜歡用華麗的辭藻,追求一種語言的外在形式美,逐漸形成一種文體,這就是“駢文”。

駢文,也稱“駢體文”、“駢儷文”、“四六文”,是與散體古文相對的一種特殊的文體。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稱為駢體。

駢文是我國古代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流行了1000多年,湧現出許多著名的作家與作品。駢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駢文包括辭賦等所有以對仗、駢偶、用典、講求聲律為特征的文章;狹義的駢文則不包括辭賦。

駢文的特征之一是講求對偶,既要求語言平行、對稱,通篇文章必須由對句組成,而在對句之中,構成上下兩句的詞語又必須一一構成對仗。因這種對句多為四、六言的句式,因此又稱這種文體為“四六文”。

駢文大量使用於典故中,用語講究典雅和裝飾。駢文不能隨意不受限製地采用典故,必須要對典故加以提煉與雕琢,以適用於嚴格的句式與對仗的要求,這就形成駢文在講求用典的同時又追求詞采的精煉與華麗。

另外,駢文還要講求節奏與音律的和諧。做到節奏和音律的和諧,就能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強語言感染力,並且能給人一種美感。

先秦時期的散文中大量出現了駢偶句式,如《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受益”、“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對仗工整,聲音抑揚頓挫。

春秋戰國時期,駢儷句式廣泛地運用於辭令、論辯之中,有的甚至成為文章中的主體部分,如《左傳》、《戰國策》、《莊子》、《荀子》等,文章中,對偶、排比的句式層出不窮,使文章汪洋恣肆、大氣磅礴。

在西漢時期,文人將這種文風繼承了下來,賈誼的《過秦論》和晁錯的《言兵事書》、《論貴粟疏》等均有大量排比對偶,多是以駢文和散體古語相間的形式出現。鄒陽的《上吳王書》和《獄中上梁王書》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了這種文風,因此可視作駢文的起始。

到了東漢,駢文進一步得到了發展,散文中的駢句越來越多,至建安前後,駢文作為一種文體,已經很顯然了。蔡邕的《郭有道碑》幾乎通篇都用駢語,華飾的色彩十分鮮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