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散文 4.(2 / 2)

姚鼐是桐城三祖中成就最顯

著的,是桐城派的領袖、核心人物。1763年,姚鼐考中進士,曆任山東、湖南副考官、刑部侍郎、《四庫全書》編修官等。他廣收門徒,影響更為長遠。

姚鼐的散文創作風格偏向陰柔,以韻味取勝,於簡潔嚴謹中力求悠閑舒緩,平淡自然。他擅長序、記、碑、傳及書一類的寫作,形象性較強,比方苞和劉大櫆的文章更有文采。《登泰山記》、《遊眉筆泉記》、《李斯論》等都很有特色。其文法考究,語言雅潔,敘事寫人,富有神韻。

在桐城派之後的清代中後期,受桐城派影響,出現了一些小流派,其中有影響的有湘鄉派、侯官派等散文流派,他們都是從學習桐城文起家,有一定的影響力。

晚清時期,散文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期的散文加強了文章的現實性和政治性。在表達形式上,此時期散文更加自由多樣、新鮮活潑,語言則盡量淺顯易懂,體現了近代散文的藝術特點。

魏源、龔自珍等人開創了啟蒙時期。他們的散文宣傳社會變革,呼喚時代風雨。

龔自珍是道光時期的進士,他的文章不講宗法,凡經、史、諸子百家無不融貫,題材廣泛,立意新鮮,個性鮮明,多具時代特色。他的文章內容多關於時政,或議論,或諷刺,或一般記敘,語言風格活潑多樣,尤以縱橫恣肆、透徹明快著稱,開創了有別於桐城派的散文風氣,標誌著清代散文的轉折。

龔自珍的名篇《病梅館記》是一篇寓言性雜說。文章從題目到正文,無一處不在談論梅樹,而實際上表現的是一種對個性與自然的尊崇,表達了作者向往人格自由、渴望社會變革的願望。

晚清時期,康有為和梁啟超是散文界最有影響力的名家,他們的散文代表報章體的鼎盛。

康有為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思想家,

他的政論文深切分析時勢,宣傳變法維新,氣魄宏偉。

梁啟超是光緒時舉人,是康有為的弟子,他也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著有《飲冰室合集》,曾主編《時務報》、《新民叢報》、《新小說》等報刊。

在散文方麵,梁啟超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一方麵他大力斥責桐城派和八股文,一方麵通過報刊大寫新體文章。

由於他的多數文章發表於《新民叢報》,因此稱“新民體”。這種“新民體”為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開辟了道路,影響巨大。最能代表“新民體”的文章是《少年中國說》。文章風格恣肆而又平易暢達,有駢文,有散體,或單行,或排比,句式參差變化,條理清晰,筆鋒包含感情,充分體現了“新民體”特色和優點,也體現了一種新的散文樣式。

新民體是一種介於古文與白話文的文體,為梁啟超受桐城派古文與明清小說文體影響而創造,特點為更加直捷明快。新民體雜糅桐城派古文與《三國演義》等小說文體,在清末為厭倦八股文程式的青年才俊所激賞,傳播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