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各市州區域競爭力的實證研究
地方經濟
作者:周春芳
摘要:本文以貴州省9個市州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區域競爭力指標體係,並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深入研究貴州省當前各市州的綜合實力。研究結果表明:貴州省地區發展極不均衡,9個市州的區域競爭力相差顯著,要提升貴州省整體綜合實力,需要縮小各市州的差距。
關鍵詞:區域競爭力;主成分分析;指標體係;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07-000-02
長期以來,我國以經濟發展水平來衡量區域的綜合實力,造成地方政府過度地追求GDP增長,而忽視了資源環境、民生工程等問題,這就需要構建新的指標來科學衡量,目前更多地是通過引進“區域競爭力”這一指標來測算各地區的綜合競爭力。區域競爭力是指省(地區)依據區位特點,通過產業的合理分工、協作而吸引利用資源,並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能力[1-3]。利用“區域競爭力”指標,可以了解各區域經濟增長的前景,尋求區域間經濟差距的原因,從而可以製定科學的區域發展戰略,為政府的經濟決策提供科學依據[4]。
一、指標體係構建
根據區域競爭力的內涵,可將區域競爭力分解為經濟實力、產業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政府作用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競爭力等六大分項競爭力[5-7]。其中,經濟實力、產業競爭力和科技競爭力是核心競爭力,是決定區域競爭力強弱的最重要因素;基礎設施競爭力是核心競爭力的支撐體係,是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政府作用力和居民生活水平競爭力是輔助競爭力,能協調核心競爭力和基礎競爭力增長的不均衡。
二、實證分析
根據《貴州統計年鑒2014》的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對貴州省9個市州的區域競爭力進行研究。本文首先對研究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免量綱差異對因子荷載產生較大影響。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進行因子求解,提取出三個特征值大於1的共公因子,特征值分別為12.299、2.717和1.709,解釋的總方差累計為92.916。采用最大方差旋轉法計算因子變量的負載值,得到因子解。
第一公因子是由GDP、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額、社會消費品零售價值、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科技活動人員、科技活動經費支出、互聯網普及率、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決定,這些指標在第一公因子上的載荷極其顯著,都在0.8以上。可見,第一公因子突出反映的是經濟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居民生活水平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產業總量等方麵的實力,其解釋方差貢獻率是68.329%。第二公因子是由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中工業的比重、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決定,主要反映了區域的產業結構的情況。第三公因子是由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第二產業中工業的比重和地方財政收入GDP的比重決定,反映了區域產業結構和政府財作用力兩方麵的情況。
計算各因子值,並以三個公因子貢獻率的比值為權重,計算貴州省9個市州的區域競爭力得分並排名。
貴州省9個市州的區域競爭力相差顯著。貴陽市作為省會城市,因其地理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其競爭力明顯強於其他市州,呈單增長極。緊隨貴陽之後的是遵義市,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畢節市由於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工業,最近幾年得以快速發展,改變了其落後地位,躍居貴州省第三,表現出良好的競爭趨勢。貴州省其他6個市州的區域競爭力得分都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六盤水作為資源型城市,一直以資源消耗帶動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合理,其區域競爭力位於全省第四。黔南州各項指標值都處於全省平均水平,區域競爭力排名第五,緊隨其後的黔西南州、銅仁市、黔東南州及安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