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天妙舞 1.
唐代樂舞,在魏晉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是古代樂舞極盛時期。唐代舞蹈以它獨立的藝術品格把中華民族舞蹈藝術推向了頂峰。
宋代的宮廷樂舞並沒有完全繼承唐代的樂舞,而是在保留一些著名的表演性舞蹈的基礎上有所變化,並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後來到了明清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三類,也就是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
總之,唐宋至明清的諸多舞蹈,不僅具有古典舞蹈特色,並且保存了古代舞蹈精粹,這對打開古典舞蹈寶庫,研究古代舞蹈發展規律,有著啟示性作用。
唐代舞蹈的種類與發展
唐代樂舞,在南北朝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唐代,燕樂是宮廷宴享典禮活動中,所用的大型“宴樂”樂舞,它具有娛樂欣賞和禮儀性雙重作用。
盛唐時期,宮廷集中整理了南北朝以來的中外各種樂舞,製定宮廷“燕樂”,稱為《十部樂》。
此外,唐代宮廷將樂舞節目的水準高低,按演出形製劃分為“坐部伎”、“立部伎”。室內廳堂表演和堂上坐奏的,叫“坐部伎”;室外廣場庭院演出,堂下立奏的叫“立部伎”。
“坐部伎”是人數較少的小型表演舞蹈。“立部伎”人數眾多,這種舞蹈通常有上百人表演。坐、立部伎的舞蹈節目都比較精致,藝術水平較高。在當時,以“坐部伎”藝人水平為最高,“立部伎”次之,雅樂則更次之。
坐、立部伎具有較高藝術性和欣賞價值,“坐部伎”樂舞節目有《景雲樂》、《慶善樂》、《破陣樂》、《承天樂》、《長授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等。
“立部伎”包括的樂舞節目有《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
坐、立部伎的樂舞節目所體現的歌頌思想,是古代樂舞一致的傳統。坐、立部伎產生,標誌著唐代舞蹈沒有僅僅停留在對前代樂舞吸收繼承上,而是進一步創造提高,使舞蹈藝術走向成熟。
在唐代,《柘枝》有獨舞、雙人舞和群舞形式,腰身技巧和舞袖動作是《柘枝》最大的藝術特點。這個舞蹈婉轉綽約與矯健奔放相結合,服飾華美,表情動人,有鼓聲和樂聲相伴,是唐代舞蹈的精品。唐代有專業《柘枝》藝人,比如唐
玄宗時的舞伎那胡等,可見這個舞蹈有很高的專業技巧。唐代《劍器》是舞人執劍的一種舞蹈。唐代著名劍舞藝人有公孫
大娘、李十二娘等。唐代將軍裴旻的舞劍曾經被人們譽為當時“三
絕”之一,可見《劍器》是一個非常著名的舞蹈。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甫對此舞有生動描寫,詩道: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唐代《綠腰》舞具有中原傳統舞蹈特點,它以舞袖和腰身動作見長,與魏晉的《白紵舞》類似。有詩描繪“翩如蘭苕翡,宛如遊龍舉。低回蓮破浪,淩亂雪縈風”,正是此舞的姿態情貌。
還有,《胡旋舞》是唐代的民間舞,該舞蹈以旋轉為主,所以名
為《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一詩,生動地描寫了這個舞蹈特色,詩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從此詩中可以看出,胡旋女舞蹈動作和姿態以及她內心情感都和伴奏音樂旋律、節奏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她旋轉時雙袖舉起,輕如雪花飄搖,又像蓬草迎風轉舞。她的旋
轉,時而左,時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勞。
在千萬個旋轉動作中,都難以分辨出臉麵和身體,旋轉的速度,似乎都要超過飛奔的車輪和疾徐的旋風。
還有,《踏謠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間歌舞,據唐代學者崔令欽所著的《教坊記》中記載:
北齊有人姓蘇,實不仕,而自號為郎中;嗜飲酗酒,每醉毆其妻。妻銜悲,訴於鄰裏。時人弄之。丈夫著婦人衣,徐步入場行歌,每一疊,旁人齊聲和之雲,踏謠和來!踏謠娘苦和來!以其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則作毆鬥之狀,以為笑樂。
從這個記載中,說明了《踏謠娘》是根據真人真事編演的一部具有諷刺性質的歌舞,它有不同性格人物,有一定矛盾衝突,舞蹈表演者有鮮明情感愛憎態度和思想傾向。據傳,這個歌舞在宮廷宴會中上演,民間藝人在街頭也表演,由此說明它是一出很受歡迎的歌舞。
《破陣樂》是唐代坐、立部伎中最著名的舞蹈。此舞是根據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而編排的。其中的舞人披甲執戟,表現了戰陣生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