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天妙舞 1.(2 / 2)

人們以群舞形式表演戰陣隊伍變化,是對傳統武舞的繼承發展,音樂具有龜茲樂風格。唐太宗李世民所繪製的“破陣樂圖”,算得上是最早的舞譜雛形。

後來,唐代女皇帝武則天曾下令在皇宮內設“習藝館”,旨在教宮女們學習詩文,後來逐步演變成專門訓練歌手和舞蹈家的“教坊”。

這些歌舞藝人在返回民間後,又把宮廷中學習的樂舞帶回民間,在普通老百姓中流行,從而促進了唐代的樂舞普遍流傳。

唐代樂舞大體分為健舞和軟舞兩類,前者敏捷剛健,後者優美柔婉。健舞又分為“阿遼”、“胡旋”等,都是體育性舞蹈。

健舞的舞者可以是男子或是女子。在表演健舞的時候男子穿的是

盔甲。

而女子穿的服裝是帶有雕飾品的緊身上衣,和喇叭褲形的裙子。這些服裝是來強調劍舞獨特和幹脆的肢體和腰部動作。

在唐代,我國與周邊鄰國的來往和唐代健舞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許多商業交換中,其他國家不僅僅是帶著他們的商品來到我國,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國家獨特的藝術文化。當他們的舞蹈在街邊上演時,民間藝術家們就留心模仿,慢慢地流傳到了宮廷裏麵。

這一時期,軟舞動作抒情優美,節奏比較舒緩。它是一種專門在宮廷場所為達官貴人表演的舞蹈。這種舞蹈的舞者普遍是成群的宮女或是舞女。

在表演軟舞的時候她們通常穿著帶有水袖的袍子,來強調手背柔軟連貫的動作。這種舞蹈有時是以群舞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但是大部分還是通過獨舞或是雙人舞的方式來呈現。軟舞的形成是沿襲唐代以前的舞蹈風格,在以前的舞蹈基礎上有所發展的。

唐代舞蹈有許多與曆代舞蹈截然不同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新的創造,豐富了舞蹈藝術。最大的特色就是唐代舞蹈個個 具有故事情節。

唐代舞蹈《蘭陵王》就是一個例子,這個舞蹈是一個男子的獨舞。因為蘭陵王容貌出奇的俊美,像個美麗的女子,所以在戰鬥中往往會被敵人所輕視。

於是蘭陵王為了震懾住敵人,他就命人打造了麵目猙獰的麵具,每逢出戰的時候,蘭陵王都要戴上這個麵具。這個舞蹈有聲有色地表現了一位將軍的一生,以及他在戰場上的英武事跡。

唐代舞蹈除了在宮廷裏有所表演外,在寺院裏也有一方天地。人們常常在寺院裏的舞台上表演舞蹈,娛樂廣大群眾。

唐代舞者們還創造了舞譜,舞譜的形式與樂譜的形式十分相像。樂譜使用音符來記載音樂,方便後人學習與了解曆代的音樂。而舞譜是使用簡單的圖畫來記載舞蹈的隊形與動作。

還有,唐代舞蹈成為了周邊國家,比如說日本等國家的舞蹈源泉,日本著名的麵具舞就是引用我國唐代舞蹈典型的例子。日本的麵 具舞是男子麵具獨舞,與唐代的蘭陵王舞十分相像,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這不僅證實了唐代舞蹈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時也證明了唐代舞蹈是我國舞蹈史裏的一段輝煌時期。

唐代舞蹈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出現了字舞,一般是在祭祀大典或嘉賓盛宴等比較隆重的集會場合演出。

根據《舊唐書》記載,武則天曾經親自排演了“舞之行列必成字”的“聖壽樂”。

對此,唐代著名詩人王建曾經有過形象的描述,詩道:

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

每遍舞頭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在唐代的傳統節日裏,歌舞活動十分的盛行。傳統元宵節常有歌舞活動。當時節日中盛行民間自娛性歌舞《踏歌》和潑水歌舞《潑寒胡戲》。

在唐代,宮廷曾經組織“與民共樂”的元宵佳節盛大活動,幾千人參加《踏歌》舞蹈,人們載歌載舞,連續3日,盛況空前。後來,每遇朝廷舉行大典時,大唐都要舉行慶祝活動,叫“賜酺”。

唐代寺院歌舞活動很流行,當時寺院一般設有戲場。宗教活動同歌舞活動結合在一起。與南北朝時期宗教舞蹈表演不同的是,唐代宗教舞蹈則重在舞台上的表演,這也是唐代宗教舞蹈活動的進步發展。

此外,在民間祭祀活動或巫術活動中,舞蹈也很流行。比如,有求雨的龍舞和祭祀迎神的送神歌舞等。

在唐代,還有“大儺”舞蹈儀式,這是在每年除夕夜舉行的舞蹈,人們扮演各種野獸,揚戈執盾,高呼低吼,咒語禱歌,應聲唱和。與周代和漢代宮廷“大儺”有所不同的是,唐代宮廷“大儺”氣氛輕鬆愉快,場麵也頗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