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天妙舞 2.
唐代舞蹈進入鼎盛時期
在大唐盛世的天寶年間,那時候皇帝是唐明皇李隆基,他是曆史上有名的“風流天子”。李隆基酷愛音樂舞蹈,在古代君王中,李隆基對音樂和舞蹈的研
究應該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精通吹拉彈奏各種樂器,而且還會編舞。
有一次,唐明皇李隆基夢見自己到月宮上遊玩時,他聽到天上有仙樂奏曲,看到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聲玄妙優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來後,他對夢中的情景還記得清清楚楚。
後來,李隆基把夢中的樂曲和舞蹈記錄下來,他讓
李隆基不停地想啊想啊,他想起一點就記錄下來,就連白天上朝
的時候,他也一邊聽大臣讀奏本,一邊在偷偷回想那些樂曲舞蹈。李隆基為了複原夢中的舞蹈,幾乎都入迷了,可是他還是想不全
這首樂舞,他十分苦惱。有一次,李隆基來到三鄉譯,他向著女兒山眺望,遠處山巒起
伏,煙雲繚繞。李隆基頓時產生了許多美麗的幻想,在這一刻,他終於把在夢中
看到的舞蹈全想起來了。李隆基立即把這些美妙的舞姿在紙上記錄下來,於是才創作了一
部適合在宮廷演奏的宮中樂舞《霓裳羽衣曲》。
李隆基命令樂工排練《霓裳羽衣曲》,令愛妃楊玉環設計舞蹈,為了讓他們有個好場所排練,李隆基在宮廷中建立了一個梨園。楊玉環與宮人日夜趕排,過了好久,他們終於練好了這個歌舞。
後來,李隆基下令演出這個歌舞。隨著細膩優美的《霓裳羽衣曲》仙樂奏起,貴妃楊玉環帶著宮女載歌載舞,一個個宛如仙女下凡,李隆基再次看到這個熟悉的舞蹈,他仿佛回到了夢中。
後來,這首《霓裳羽衣曲》成為了唐代舞蹈中的經典曲目,被後人傳承了下來。
其實,舞蹈這一活動在唐代十分普遍,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就參與的階層而言,上自帝王貴戚、文臣武將,下至平民百姓、樂工歌伎,無論男女老幼,都與舞蹈有密切的關係。
在研究古代舞蹈史的發展和進程時,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唐代的樂
舞和具有了獨立表演藝術品格而登上藝術舞台的唐代舞蹈。
著名的唐代樂舞大曲《霓裳羽衣曲》是由唐玄宗李隆基創作樂曲、楊貴妃表演的,綜合了器樂演奏、聲樂歌唱、舞蹈表演三大部分,是一個整體的大型藝術表演。
《霓裳羽衣曲》第一部分為散序,它是由器樂獨奏、輪奏、合奏組成的。第二部分為中序,是抒情的慢舞。第三部分為破,是展開發展部分,共有12段,是無歌的長段舞蹈。
這部大曲中的舞蹈表演,不僅有楊貴妃的著名獨舞,還有雙人舞和教坊300人組成的大型群舞表演。此外,還製有舞譜,供後世不斷加工、整理、改編和演出。
在唐代,類似前述的大曲有很多,僅在唐詩中描述的就有《綠腰》、《柘枝》、《春鶯囀》等數十首,而且對其中的舞蹈已經有了明確的分類,可見唐代樂舞的繁榮、精製和完善。
唐代舞蹈是以純粹的人體形式來抒發思想感情並作為其藝術表現手段的,代表作如:《胡旋舞》、《劍器舞》、《踏歌》、《龍舞》、《祠漁山神女歌》、《字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