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天妙舞 3.
宋代舞蹈漸融雜劇演出
宋代的宮廷樂舞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舞蹈表演形式。這種新的舞蹈形式叫做“隊舞”,隊舞中既有《柘枝舞》、《劍器舞》等唐代經典舞蹈,又增加了一些宋代新創作的樂舞。
它主要分成“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隊,表演時人數眾多,
大型隊舞可多達上百人。
隊舞中有很明確的角色分工,比如擔任主演的“花心”、類似主持人的“竹竿子”、擔任主體部分的“歌舞隊”以及樂隊伴奏的“後行”等。隊舞的表演還有著比較固定的程式,它集歌唱、舞蹈、朗誦、對話等多種形式為一體,各種形式互相穿插表演,形成一種內容豐富但是很有秩序的新的綜合性表演形式。
還有,宋代出現了龐大的民間舞蹈表演隊伍,叫“社火”。這種表演隊伍將音樂、舞蹈、武術和雜技等多種技藝節目綜合一起,以遊行隊伍的形式表演舞蹈。這種民間舞蹈演出活動,一般在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等日子舉行。
在這一時期,城市中已出現了專門表演場所“勾欄”、“瓦舍”。民間舞蹈活動一般在“勾欄”、“瓦舍”或廣場中表演。
在民間舞蹈活動中,有不少身懷絕技、技藝高強的節目,如可在 數丈高的竿上列橫木,並在橫木上吞吐煙火,裝神弄鬼,效果驚險。
當時遇到宮廷節日時,民間舞蹈藝人,特別是那些容貌好技藝高的女藝人,常常被召進宮中表演。宋代著名的民間舞蹈節目有《村田樂》、《抱鑼》、《舞鮑老》等。
在民間舞蹈活動中,各個“社火”隊競相表演,賽技藝、賽水平,舞蹈節目可以持續一整天也演不完。在節日裏,民間藝人被組成社團表演,節日後就解散。
此外,宋代宮廷“儺禮”仍然保留,宋代宮廷每年按例舉行“儺禮”活動,由教坊伶工扮成門神、將軍、判官、鍾馗、灶君、土地爺等諸神形象,戴麵具起舞。
在宋代隊舞中一些舞蹈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即不再僅僅是單純的抒情舞蹈形式,而是改編添加了敘事成分。
如宋代劍器舞中就加入了漢代鴻門宴的故事情節,這是從抒情舞蹈向敘事舞蹈發展的重要變化。但由於種種原因,表演舞蹈發展到宋代向情節化轉變的關鍵時刻,並沒有發展成為完備成熟的舞劇形式,而是轉向戲曲方麵,並最終被戲曲所吸納、淹沒。
戲曲的小型化、程式化似乎更符合宋代人們的欣賞口味,隨著唐代的煙消雲散,大量的歌舞藝人流落民間,這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宋代民間歌舞的發展,使一些舞蹈在民間能延續保留下去。
另外隨著宋代商業化進程,歌舞娛樂在城市也開始興盛,甚至出現了像“勾欄瓦肆”這樣的娛樂場所,使舞蹈可以進行營業性的演出。因此宋代的民間舞蹈多種多樣,非常興盛。
《獅子舞》是宋代比較有名的舞蹈,在宋代繪畫中就留下了活潑可愛的童子戲獅的舞蹈場麵。因此宋代宮廷的雅樂雖然開始沒落了,民間的俗樂卻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麵貌。盡管南宋王朝僅能偏安一方,卻仍然是“西湖歌舞幾時休”的一派升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