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天妙舞 4.(1 / 2)

廣天妙舞 4.

明清宮廷舞蹈與民間舞蹈

明清時期的舞蹈,大致可分為3類,也就是宮廷隊舞、戲曲舞蹈和民間舞蹈這3類。

明清時期宮廷舞比較有名的是《萬國來朝隊舞》、《纓鞭得勝隊舞》、《九夷進寶隊舞》、《壽星隊舞》、《讚聖喜隊舞》、《百花朝聖隊舞》、《百戲蓮花盆隊舞》、《勝鼓采蓮隊舞》等。

宮廷宴樂隊舞總名為《慶隆舞》,其中包括表現騎射《揚烈舞》和大臣對舞的《喜起舞》等。這些舞蹈的內容是有寓意的,開始時樂隊站在兩翼,歌者總共13人,奏《慶隆》樂章,表演《揚烈舞》。

明清時期戲曲舞蹈,是戲曲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5類:第一類是插入性舞蹈,比如明刊本《目蓮救母》劇中的《跳和合》、《跳鍾馗》、《啞子背風》等;第二類是程式化舞蹈段子,比如“起霸”、“趟馬”、“走邊”等;第三類是舞蹈動作,比如水袖、翎子、甩發、髯口、扇子、手絹、長綢等;第四類是刀槍把子;第五類便是跟鬥。

明清時期戲曲舞蹈是在古代舞蹈基礎上,又根據劇情和人物的需要發展而形成的。它不僅具有古典舞蹈的特色,並且保存了古代舞蹈的精粹。

《踏歌》是明清時期著名的舞蹈作品,歌詞很美,歌詞原文是:

君若天上雲,儂似雲中鳥。相隨相依,映日禦風。君若湖中水,儂似水心花,相親相戀,與月弄影。

還有,《柘枝》、《劍器》、《胡騰》、《渾脫》、《解紅》、《菩薩蠻》、《霓裳》等都是唐代舞蹈的名稱,到了明清時期,它們的表演形式已經發生變化了,而且一般是在宮廷舉行典禮時演出的。

明清宴樂所奏的樂曲主題多以安撫“四夷”,平定天下為主旨。比如《平定天下之舞》、《車書會同之舞》、《撫安四夷之舞》等。

至於明代雅樂,據史書《明史·樂誌》記載,明太祖定都金陵後,設立典樂官,讓當時著名的樂師冷謙做協律郎,製定樂舞製度,當時的雅樂仍分“文舞”和“武舞”兩大類。

舞蹈雖然力圖複古,但很多古代雅樂舞蹈早已失傳,無從仿效,隻是形製上沿用舊製,製定一些新的樂舞,然後在祭祀圜丘、社稷、太廟時應用。

明代的朱載堉是當時傑出的科學家和藝術家,他在音律、舞蹈、數學、物理等領域都有很高成就,他首先提出“舞學”一詞,並製定了內容大綱,他引證設計了《靈星舞》。

用16個男童表演的“生產舞”並製作《靈星小舞譜》,用舞人擺字,又撰寫繪製《人舞譜》和《六代小舞譜》,意在恢複周代的“六舞”。

其中,包括《雲門》執帗而舞,《鹹池》徒手而舞,《大韶》執龠而舞,《大夏》執羽而舞,《大濩》執旄而舞,《大武》執幹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