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遊戲活動都有它的遊戲規則,麻將遊戲也不例外。遵守遊戲規則,體現一種教養、一種學問、一種智慧、一種德行和一種秩序。也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對自我的尊重、對禮儀的尊重和對公正的尊重。這些話就是麻將遊戲的旨意與精神。
所以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我國文化的一種典型象征,表現出了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征。
麻將更是我國古代娛樂活動中的一個傳統節目,娛樂者在打麻將的過程中必須做到“眼觀四方耳顧八麵”,同時還要采用“守己顧彼”,“靈活機動”的戰術。
打麻將牌的確是樂趣無窮,曾經有人這樣形容打麻將:
若有數人相聚而行方城之戲,其間歡言笑語,爾碰我
吃,其樂融融;勝負難料,卻總有希望,讓人心係未來。不
分男女老弱,無論貴賤賢愚,規則劃一,地位平等。
日出三竿,興致正濃;月上柳梢,流連忘返。於排遣孤
獨,消磨時日,效果甚為彰顯。因此流傳甚廣,經久不衰。
由此可見,麻將流行範圍涉及清代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它已經進入到千家萬戶,所以說麻將是我國玩耍普及率最高的文娛活動之一。
麻將不僅深受市井百姓青睞,就是文化名人、達官顯貴,也是對麻將樂此不疲。四人圍坐大擺方城之情景隨處可見,八手忙碌吃碰洗
牌之聲不絕於耳。清朝晚期,麻將在我國各個地區流傳打法不盡相同,也帶有很多不同地方的社會特色。
甚至各階層製作和使用的麻將牌也很有講究。從商的人常愛用花牌圖案中有財神、聚寶盆的麻將牌。當官的愛用花牌圖案中有升官發財、富貴長在的麻將牌。皇帝禦用的麻將牌,麻將花牌圖案中有江山萬年、國泰民安或萬壽無疆等文字圖案。
還有人說,清代中葉麻將的遊戲規則定型,它集中折射出我國的優秀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麻將雖然隻有100餘張,可它打起來卻是豐富多彩,既要鬥智又要
鬥勇。
打麻將所用的方桌,是要4個人兩兩相對而坐,人們按照擲骰子順序取牌,麻將是以單人為單位。
從文化角度而言,清代麻將規則的建立,可以折射出國人的處事風格與理念。在吃牌時,上家先於下家發牌,這體現了我國禮法中先後有序的社會規則。
但是下家也可碰吃上家,則體現了“弱勢亦可戰勝強勢”的變化莫測的處事輪回。在麻將眾多技法中,還講究“看上家”、“盯下家”、“防對家”等。
人們除了在牌桌上斟酌自己牌的去留之外,還要估計另外3人牌技打法以此來決定是否跟牌、出牌等。是否能夠及時預見和推測出牌情的演變,以及判斷出形勢的利弊,都是能否在牌桌上得勝的關鍵。
麻將真正體現出了國人注重人際關係的特點,比如“上下溝通”、“左右逢源”、“瞻前顧後”的處事行為特點。
麻將思維講究既要單打獨行,又要相互利用,這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文化“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理念。
小小的麻將看似簡單易學,似乎隻要認清牌點花色就可上陣博弈一番。但是如果要打出智慧,決定何時吃和碰,玩好麻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麻將集中體現出了“先保自己生存,再謀發展,而不可給對手機遇”的思維特點,它的學問之深,若非牌中高人不能參透。
因此,麻將不僅體現了人們對預見能力的檢驗,還體現對自己判斷力的考核,加上對牌具形、色等感覺,因而對玩家極具吸引力。
所以打麻將的人始終堅信,隻要自己還坐在桌子上,財神就會眷